在《舌尖上的華國》播出之後,一家名為《舌尖上的華國》的同名美食旗艦店在天下商城上開業。
在《舌尖上的華國》當中,提到的任何一種食材,美食,在同名旗艦店當中都可以買到。
很多人都低估了華國吃貨們的力量和購買力。
《舌尖上的華國》旗艦店才剛剛開業當天,在天下商城的推廣和《舌尖上的華國》的貼片廣告的宣傳下。
《舌尖上的華國》開業一天,就賣出了超過千萬華幣的各種食材美食套餐的訂單。
而隨著《舌尖上的華國》陸續走紅,甚至於《舌尖上的華國》的天下商城國際站旗艦店當中,每天都有超過百萬美金的來自海外華人和外國客戶的訂單。
在國內,很多知名飯店都在爭取獲得《舌尖上的華國》的品牌授權。
在《舌尖上的華國》播出之後,許多飯店的門口都擺出了《舌尖上的華國》的招牌。
《舌尖上的華國》沒有植入廣告,但是這本身就是一個最大的廣告。
《舌尖》品牌,也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食品品牌,在全國各地的超市,都擺上了《舌尖上的華國》的專屬貨架,提供的都是《舌尖上的華國》當中提到的那些美食的食材,以及半成品的食材。
單單是《舌尖》這個品牌的授權,葉秋就差不多收回了過半的成本。
同時,《舌尖上的華國》甚至還上了官方媒體,官媒高度稱贊了《舌尖上的華國》這部三觀正,內容豐富,誠意十足的大型紀錄片。
華國的吃貨們的力量無疑超過了人們的認知,誰也沒想到,一部紀錄片竟然可以做到如此程度,竟然可以將紀錄片本身變成一個知名品牌。
甚至某種程度上來說,和當初葉秋被所有人認為最經典的運作的《第一次親密接觸》有異曲同工之妙。
不同的是,一個是即時通訊軟體,而另外一個是美食。
《舌尖上的華國》火了,隨之而來的是,紀錄片這個冷門的影視類目的百花齊放。
已經有不少影視公司都開始籌劃,拍攝紀錄片,雖然投資方面無法和《舌尖》和《大國》相比,但是卻已經是極為難得的了。
其實說白了也就是供求關系,既然能賺錢,電視臺也開始願意購買,那麼自然而然地就會有人去做。
一時間,在全國範圍內的許多電視臺,都開始紛紛推出了紀錄片時間,雖然收視率無法和電視劇綜藝節目的檔期相比,但是他們卻發現,只要做的不是太差,收視率還是很可觀的。
而葉秋的點金聖手之名隨著兩部天價投資的紀錄片的大獲成功,也越發地響亮起來。
網路上很多葉秋的粉絲都差點沒把葉秋神話了。
實在是因為,葉秋的身上的光環太多了,最關鍵的是因為,葉秋經手的那些專案,竟然無一例外,都獲得了極大的成功,無論事先是什麼樣的情況,可是到了葉秋手裡,卻往往能夠化腐朽為神奇。
不過,隨著兩部大投資的紀錄片的成功,葉分們也開始抱怨,葉秋搞電視劇,綜藝節目,甚至於紀錄片,都有過大手筆,可是偏偏在電影上,卻基本上都是“小打小鬧”,當然這個小打小鬧指的是,葉秋或者說點金影視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任何一部大製作的電影。
這也讓很多電影影迷們不由地有些失落,難道,華國的電影業,華國的電影,真的玩不起大製作嗎?連戰無不勝,點金聖手葉神都不敢去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