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好了,問題來了,《舌尖上的華國》到底什麼時候播出?”
……
所謂民以食為天,在生活物質條件越來越好的今天,在人們的收入越來越高的今天,對美食的追求自然越發的熱情。
華國一向在美食方面,都是傲視全世界的。
菜色之多,做法吃法之豐富絕對是冠絕全球的。
什麼?你說義大利,法國美食很多?兄弟你out了,咱們華國,隨便一個小地方的美食,都可以秒殺他們一個國家的美食。
所以《舌尖上的華國》還沒有播出,就已經吸引到了無數自稱是吃貨的網友的熱捧,不管怎麼說,只要是美食,他們都愛!
這一次《舌尖上的華國》自然還是選擇在央視播出。
其實很多電視臺,很多影視公司都在觀望,這一部投資過億的紀錄片,到底能不能成功。
當然,他們最關心的還是紀錄片的盈利方式,畢竟,在這之前,紀錄片這一類的片子,基本上90都是央視自己自産自銷的。
無論是什麼題材的片子,收視率首先就是一個最直觀的成績,包括紀錄片。
然而以往的紀錄片,往往除了有那麼一部分特定人群觀看以外,很多人,特別是消費主體的年輕人,對於紀錄片,很少有感興趣的。
不過,這一次顯然是個例外。
《大國崛起》在很多人看來只能算是一個特例,畢竟,這種紀錄片,其富含的意義,不是表面上那麼簡單,所以不具備代表性。
而《舌尖上的華國》卻不同了,因為這部講述的是美食,是很正常的一種型別。
那麼如果這樣的題材的紀錄片如果也能夠成功的話,那麼是不是接下來,他們也可以嘗試著去製作一些紀錄片?
當然,前提是,要讓他們看到,是否有利可圖。
《舌尖上的華國》在萬眾期待之中,在央視紀錄頻道晚間10點播出。
一開始,是一段旁白。
“作為一個美食家,食物的美妙味感固然值得玩味,但是食物是從哪裡來的?毫無疑問,我們從大自然中獲得所有的食物,在我們走進廚房,走向餐桌之前,先讓我們回歸自然,看看她給我們的最初的饋贈。”
第一集的主題就是“大自然的饋贈”。
以往的美食節目,大多數都是直接展示廚房,展示美食本身,或者展示廚師的技藝,可是《舌尖上的華國》卻不同。
“本集將選取生活在中國境內截然不同的地理環境如海洋,草原,山林,盆地,湖泊)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個人、家庭和群落為故事主角,以及由於自然環境的巨大差異如幹旱,潮濕,酷熱,嚴寒)所帶來的截然不同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為故事背景,展現大自然是以怎樣不同的方式賦予華國人食物,我們又是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從而瞭解在世代相傳的傳統生活方式中,透過各種不同的途徑獲取食物的故事。”
“華國擁有世界上最富戲劇性的自然景觀,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線。這種地理跨度有助於物種的形成和儲存,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這樣多潛在的食物原材料。為了得到這份自然的饋贈,人們採集,撿拾,挖掘,捕撈。穿越四季,本集將展現美味背後人和自然的故事。”
終於,在旁白和美麗的大自然的景色的切換當中,第一個美食的食材出現了。
香格裡拉,松樹和櫟樹自然雜交林中,卓瑪尋找著一種精靈般的食物——松茸。松茸保鮮的極限是三天,商人們以最快的速度對松茸進行精緻的加工,這樣一隻松茸24小時之後就會出現在東京的市場中。
然後不是直接介紹,這個東西怎麼做好吃,而是開始從如何獲得這一種食材開始,一步一步推進,重點似乎不在於這個美食,而在於,這個製作美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