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尋的名氣雖然不如馮剛大,但是卻也算是華國知名導演了。
杜尋剛剛拍完一部,自己工作室投資的自編自導的一部影片,成本不算高,只有300萬左右。
杜尋的這部電影,原本是打算在院線上映的,可是因為成本的原因,這部電影的發行一直都很不順利。
這是杜尋自己全額投資的第一部電影,雖然成本不高,但是杜尋是抱有很大的期望的,這個時候,《父親》這部電視微電影橫空出世,在電視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這自然讓杜尋眼紅不已,特別是在他看過《父親》之後,在他看來,這部影片,雖然是馮剛這個大導演執導的電影,但是質量真的很一般。
既然《父親》能夠成功,那麼為什麼自己不行?
而且,自己和別人相比有一個很大的優勢,那就是,其他人肯定也關注到了電視電影的前景,但是,從開始立項到拍攝,再到最後成片,最少也要一兩個月的時間,而自己不同,自己的電影已經拍攝完畢。
像杜尋這樣的私人投資的電影,如果在院線發行的話,首先要被發行公司抽走一大部分的分成,然後院線,再加上國家抽的稅點,在院線上映的話,票房需要達到1200萬以上,才能夠勉強回本,這還不包括宣傳費用。
而因為華國的盜版嚴重,所以,雖然能夠賣一點錄影帶的版權費用,但是卻絕對不會太多。
但是如果按照葉秋的《父親》的那個模式去操作的話,那麼如果成功的話,收益絕對很可觀。
而且,現在《父親》的風頭還沒有完全過去,作為第二個跟進的人,杜尋相信,電視臺方面肯定會很願意合作。
只是在宣傳方面,杜尋卻感到有些捉襟見肘,《父親》在開拍的時候,就已經有了許多的話題和噱頭,可是他的這部《真兇》相比之下卻似乎並沒有什麼可以拿來炒作的東西。
唯一能夠拿來炒作的就是,這部影片,原本是按照院線大電影來拍攝的,可以算的上是第一部院線電影走電視渠道的電影。
然而單單這樣顯然不夠噱頭,所以,杜尋苦思冥想了半天之後,想到了,《父親》這部電影。
既然《父親》的熱議話題還沒有消退,那麼是不是可以藉著這部《父親》來做宣傳?
想到這裡,杜尋眼睛就亮了。
《父親》這部電影最初的宣傳炒作的噱頭,一個是馮剛大導演放著院線大電影不拍,跑去拍電視微電影,另外一個值得一提的是葉秋。
杜尋和他的團隊商議之後,覺得,拿《父親》來炒作《真兇》是一個很不錯的點子。
和電視臺方面的談判,因為有葉秋此前的例子在,所以《真兇》的談判還算順利。
第一輪交給電視臺免費播出,電視臺自然不會客氣,好歹是一部大電影的版權。
可是因為《真兇》和《父親》不同,就沒有辦法讓電視臺方面,在同一時間一起播出。
不過,雖然如此,但是杜尋畢竟還是有一定的影響力的,所以還是說服了幾家電視臺在同一天播出。
電視臺方面也是嘗到了《父親》的甜頭,所以,談判還算順利。
當然,這些不是關鍵,關鍵是,收視率!
所以宣傳就顯得格外的重要了。
而按照既定的策略,《真兇》劇組在上芒果電視臺的一個訪談節目的時候,放出了第一個宣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