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一個小時後,鐵匠鋪的敲打聲停了,接著就是一陣磨刀的聲音,又過了一刻鐘後,李順就拿著一把一尺半左右,有些像殺豬刀的短刀走了過來。
“公子,你看看這刀”李順這把一尺多長,鋒口磨得透亮,閃著寒光。
這刀長約45厘米,寬6厘米多,刀背厚4毫米左右,刀尖細長,刀口透亮,還有很多樹木一樣的紋路,這應該是是打鐵時候對折時産生的紋路。
柳亞夫拿著刀,對著邊上一根碗口粗的木棒劈去。
“碰……”長刀卡在了木棒上。
踩住木棒,柳亞夫把刀拔了出來。
木棒被砍出了一個近半厘米深的口子。要知道這可是碗口粗的楓木樁子,能一刀砍出這麼深的口子實在不易。
柳亞夫贊道:“張大哥這技術不一般啊,普通的鋼材也能打出這麼好的刀來。”
張大錘不好意思的摸了摸腦袋:
“公子誇獎了,主要還是王老哥買的這鐵質量好,我把它折了20多次,便這把刀就能這麼鋒利,真是好鐵”
柳亞夫也知道古代打刀,都折的技術都稱多少煉,比如除“百煉”外,古代還有“五十煉”、“三十煉”、“七十二煉”、“九煉”之說。[1]?
中國古代許多寶刀、寶劍都是用這種方法制成的。三國時期曹操有“百煉利器”五把;孫權有三把寶刀,其中有一把就命名為“百煉”,劉備令蒲元造寶刀五千把,上刻有“七十二煉”。
當然,也不是想打多少煉就能打多少煉,如果技術不夠,打上100煉,那塊鐵中的碳元素被打出去大部分,完全成了一塊熟鐵,那就是百煉鐵,而不是百煉鋼了,而這熟鐵也就沒有意義了。
“好,張大哥能打出這麼好的鋼來,那麼從今天開始,你就盡量打長槍的槍頭”
柳亞夫打算先給柳家營配長槍。
長槍耗費的鋼材少,但是在戰場上的作用比刀劍大得多,在火器跟冷兵器交替的時代,長槍,弓箭,火槍,火炮,或還有騎兵,才是能在戰場上起決定作用的兵種,至於刀盾手,只能在戰場邊緣打打醬油,難以決定戰場勝負。
火槍兵,長槍兵組成的方陣,整齊佇列的輕騎兵沖鋒才是以後的歲月中,戰場上的主角。
“對了,我看張大哥你們鋼材磨刀的時間比較長,你們不用砂輪機嗎”柳亞夫又問道。
張大錘茫然。
見此,柳亞夫就知道他不清楚砂輪機了,不過想想也對,雖然砂輪早已發明出來,但是用處並不多,不論是民間還是軍隊,武器都是使用者自己磨的,砂輪的用處並不大。中國古代的資訊交流也不順暢,即便是發明瞭一個新的工具,用處不大的話,也不會得到推廣,所以張大錘不知道砂輪也是很正常的。
於是柳亞夫跟張大錘回到鐵匠鋪,並向他解釋其砂輪的原理。
很快張大錘就理解了過來,馬上拿出一塊鐵放進烘爐中燒起來,開始打砂輪的支撐杆和手柄。
半個小時後,一個直角z字形的鐵架被大好,然後找來一個塊直徑達到50厘米的大青石板,用鋼釺跟鐵錘把他敲成圓形,然後把一週在石頭上磨光,中間打一個孔,把z字形鐵架穿進去,再把鐵架放到支架上,一個簡易的砂輪就做好了。
從手柄把砂輪攪得飛速旋轉起來,張大錘把剛打的尖刀放到輪子上試驗,很快刀口就掉下了許多鐵屑粉末,
“公子果然大才,竟然能想這樣的方法,給一把刀開封不過數十息,是在太好用了”
“那這邊就交給張大哥了,幫我盡快把槍頭打出來”柳亞夫說道。
“公子放心,有了這砂輪,一天打十來個槍頭不成問題,不過王老哥買的這鐵料恐怕打不了多少槍頭”張大錘拍著胸脯保證道,接著又提了鐵料的事。
柳亞夫皺眉,數了數這些鐵料,大概有50多塊,每塊重一斤左右,確實不夠。當然這也不怪王德貴他們,今天他特意叮囑王德貴買些好鐵,所以這鐵質量很還是不錯的,但是好鐵的價格實在太貴,這還不是最頂級的鐵料,一斤就超過了一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