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要磨面的時候,就得把那石碾子用繩子綁好套在牲口身上,驅趕牲口拉著石碾子轉圈。
這樣磨出來的麵粉,一般都不是很細的。哪裡有二十一世紀裡,用那鋼磨磨出來的白麵、細、白啊?
這裡磨出來的面,裡面還連著麥麩呢!還要用人拿那竹編的細篩子,篩過一遍把麥麩篩出來,才算是白麵。
要是磨坊建在河邊,下面的動力是用水力啟動的話,就有一個兩米高,直徑大概跟磨盤的大小差不多,或者更大的水車。
當然,水力的磨盤下面就要,有一跟粗大的鐵棍做軸承。
這軸承,是用來把上面的磨盤,和下面的水車連線起來。
這樣,中間有了這根軸承,利用水的沖擊力,使水車轉動起來再帶動上面的磨盤。
當然,這水力磨和用牲口拉的磨盤,就有些不同了。
水力磨的磨盤,是分上磨和下磨。而且,磨盤對口處聰明的石匠們,在上面都斜斜的鑿著,像鋸齒一樣的凹槽以便壓碎穀物。
上下磨的凹槽方向走向是相反的,這樣來達到摩擦的作用,同時把麥子或者稻穀的外殼磨破。
當然,這種上下磨的上磨上面,都會留有一個洞便於往磨裡加糧食。
不過,這樣磨出來的東西,照樣要用篩子篩過才能,把面和麥麩分開。
要是稻穀的話,就要先用那“遠看一頭牛,近看光骨頭”的風車。
車一遍,再用篩子把裡面的谷嘴子,篩掉才能拿回去煮飯吃的。
反正不管怎麼說,都是很麻煩的。哪裡有二十一世紀那麼先進啊?
小時候,跟著奶奶去買米,奶奶經常會說:“我們去農家買穀子,自己拿去打米!
那樣,就能買到當年的新鮮米吃了。那超市裡的米,都不知道人家是哪一年的?
煮的飯,吃起來都不香!”
她就天真的問:“奶奶為什麼會覺得,那飯不香呢?”
奶奶總是會不厭其煩的跟她說:“唉!奶奶也不懂啊!也許是,什麼東西都有個保質期吧!
當年的新鮮米,就是在保質期內。所以,做出來的飯就香。過了一年的米,做出來的飯就沒有那麼香了!
那也許,就是過了保質期了吧?雖然,不至於吃出毛病或死人,但是那米和當年的米比起來。
就確實不那麼好吃了!”
於是乎,祖孫倆就坐車去附近的鄉鎮上,買些稻穀直接就去哪裡的磨坊。
只看見那開磨坊的叔叔,幫她們把稻穀倒進,那打米機的枓裡後。
開啟打米機,聽見噠噠噠的打米機發出的聲音,一會兒功夫那雪白的大米就出來了,連一點糠也見不到。
她問那叔叔糠呢?叔叔指指那鬥形的打米機後面,綁著一個大布袋子。
只見打米機在響的時候,那袋子就鼓鼓啷啷的。
可是,打米機一停,那袋子就像放完氣的氣球一樣,瞬間就焉了下去。
她們是不要糠的,走時把那些糠賣給磨坊老闆就是了,他們又轉手賣給鄉裡那些養殖戶。
只拿了那雪白的大米回家!
唉!現在這裡的日子,過得讓她真是憋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