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漫雲一開始,並沒有想到他來這裡時,沒有帶那些幹活用的傢什。
不過,那倒是不要緊,目前自己空間裡鋸子。只要能把整樹劈開就行。
等會兒再問問紫玲,空間裡能不能找得到木匠用的那些傢什。
要是沒有的話,自己就只能去其他地方買或找了。
於是,她對周桂生說:“沒事兒,那就先把要用的木材弄好,關於家什的事兒,我來想辦法吧!”
周桂生聽了陳漫雲的話,起身恭敬的答道:“是!”
只見,那周桂生說完就往外走去。
陳漫雲看著周桂生走出去的背影。她對這個,二十多歲面板黝黑,五官端正的青年。
心裡非常滿意,他就是個行動派。做事說做就做,毫不拖泥帶水。
飯吃過!大家都又開始自己的工作。
陳漫雲和梁梓墨不在的時候,嶽秋平讓莫少寒和紫玲,安排人們的分工。
這裡一共有三百三十多個男勞動力。
女人和孩子們,加起來也是近三百人。
其中,男子六十歲以上的有十二個。
五十歲以上的有四十三個;四十歲以上的有一百零七個;三十歲以上的有一百二十四個。
十四到二十九歲之間的,就四十四個。
莫少寒把他們分成了幾個組,六十歲以上的男子。
每人每天,帶著一個女人或者孩子,去駐地附近撿柴火。包這幾百口人每天的煮飯燒水夠用。
五十歲以上的男子,三人一組每組帶著一個半大孩子,去扯草拔土開荒。
四十歲的男子比較多,但是,在這除了陳漫雲帶來的一些用具,幾乎什麼都沒有。
由於,這四十歲的男人裡,有幾個是在天魁鎮上開陶罐鋪子的。
他們懂得燒製陶器的技術,莫少寒就讓那幾個會燒制的人。
帶領著他們的同齡,先去燒制一些必須品。
比如說,碗,裝鹹菜的壇子、裝水的瓦缸等等。總之就是,各類陶器都燒制一些出來先用著。
等他們燒制好這第一批東西,就要正式投入開荒種地。
這不,這第一批陶器,昨天剛好停了火。今天,他們就被分配到,開荒種地的隊伍裡去了。
三十歲的青壯年最多,他們既要擔起開荒壘埂的工作,還要照顧好跟他們一起去,幹活兒的老人和孩子們。
這壘地埂的活兒,可不好幹啊!
泥石流之後,原本有很多可以用來種莊稼的地方,都是被那次的山洪沖得沒多少泥土了。
他們得從別的地方,把松軟的泥土用藤條編的筐子,一擔一擔的挑過去。
那地埂就得用石頭壘起來,免得下大雨時,泥土再次流失。
所以,他們三十多歲的人,雖然是最多的,可是也是最累的。
還有那十四歲至二十多歲的,其中,十四歲的半大孩子幹不了什麼活,都得那些二十多歲的人帶著幹活。
而那些二十多歲都是些,體力好腳程快腦子靈活的人。
所以,莫少寒就將他們帶著,跟紫玲一起去修河道築堤壩。
他們去築堤壩的地方是越走越遠,如果腳程不好的話,忙活一天到了晚上回來就沒勁走路了。
那樣會讓大家都被拖累在路上,所以,莫少寒只選一些年輕人,和那能跑能跳又不知道累的孩子們。
今天還是因為早起時,嶽秋平說天氣越來越冷了,得先把麥子種到地裡,然後,再去修河築堤。
莫少寒和紫玲一商量,都覺得還是種麥子重要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