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元朔十三年,七月十八,黃道吉日,宜嫁娶。
大半個大興城都被布滿了紅緞彩帶,燈籠織錦。街道上,人們紛紛走出家門,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就連平民百姓家也跟著穿上喜慶點的衣服,希望沾點喜氣。
要說今天是個什麼日子值得大家如此高興?其實大半個大興城都知道,今日是天子娶親。
要說天子娶親那可是十幾年來的頭一次。有稍微懂得些情況的百姓要問,今上不是有過皇後嗎?怎麼就是十幾年來的第一次了?
旁邊穿著綢緞衣裳的人,得意洋洋地看了眼這些人,告訴他們這可不一樣。要知道先皇後以前在王府時可不是王妃,而是側室安人,後來過了一段時間才被抬為秦王妃的,自然沒有嫁娶之事。
老百姓們聽了恍然大悟,紛紛圍過來,七嘴八舌地問起現在這位新娘子又是怎樣一種情況,莫不是陛下要迎娶新後?
說話的那人卻摸著腦袋不知道該怎麼說,只能將自己知道的一言半語說了出來:“聽說新娘子是禮部尚書柳大人家的三娘子,位分好像只是正三品美人。可陛下卻以正妻之禮迎娶她,這又是何意思,我等也揣摩不透啊……”
邊上的當家娘子們聽到這個解釋,直說這些大老爺們就是不懂體貼人,陛下這明擺著中意柳家娘子才十裡紅妝迎娶她的,說不準空置多年的後位也有主了呢……
眾人紛紛揚揚地聚在一起,站在街道邊等著看陛下迎親,不一會兒卻有大量士兵及衙役過來將街道清理出一條空曠大道,隨時恭候著迎親隊伍路過。
此時的柳府內更是張燈結彩,熱鬧喜慶。
閨房裡,柳芝蘭坐在銅鏡前,看著鏡中那個身著火紅嫁衣,烏發如瀑的新嫁娘,恍然如在夢裡。
身後柳母拿著梳子順著她的長發往下梳去,嘴裡大聲念著:
“一梳梳到尾;二梳娘子白發齊眉;三梳娘子兒孫滿地;四梳新郎行好運;五梳五子登科來接契,五條銀筍百樣齊;六梳親朋好友來相慶,香閨對鏡染胭紅;七梳七姐下凡配董永,鵲橋高架互輕平;八梳八仙來賀壽,寶鴨穿蓮道外遊;九梳九子連環樣樣有,老來兒孫繞滿膝;十梳十全十美到白頭,鶼鰈情深永不移。”
如此梳發祝福完畢,方有專門為新嫁娘盤發的兩個婆子過來,將頭發盤成淩雲髻,再插手翠羽鏤金步搖,五鳳朝陽掛珠釵等頭飾。
柳芝蘭想了想,從袖子裡取出一支翠翹金雀玉步搖,插在發髻一側,雖然不如鳳簪金步搖來的華麗,卻別有一番風情。
她最後看了一樣鏡中的自己,垂首任由柳母將紅蓋頭披在頭上。
寅時已過,柳府門口除了衛隊士兵外再無一人,元祀身著一身喜服騎著馬而來。
同時柳芝蘭也被柳家其他堂兄揹著出了門,腳不沾地的被放進了喜轎裡。
元祀自新嫁娘出來後就一直盯著,見人被抬進喜轎才笑著命人啟程。
一路鑼鼓震天,嗩吶鼓吹,碩長的迎親隊伍繞著朱雀大街等幾條主要街道走了一圈。人們細數後頭四人一抬的嫁妝,數的唇幹舌燥了才數清楚,足有一百二十八抬呢!
十多年前公主出嫁也不過六十四抬嫁妝,這柳府當真這般財大氣粗,光嫁妝就有一百二十八抬?
實際上柳府也是掏了不少好東西,湊足了三十二抬的好嫁妝,雖數目與尋常大世家一樣,但架不住裡面都是金銀玉器、寶貝珍藏等貴重幹貨,可不像其他世家那樣放些虛的東西。
但元祀卻覺得這些東西不夠配得上自己的新娘,於是從自己私庫裡挑出珠寶首飾、土地房産無數,揹著她添進了嫁妝單子裡。
但這些柳芝蘭是不會知道的了,她此刻頗有些忐忑不安地坐在喜轎裡,只覺得眼前耳邊一片喧鬧,暈暈乎乎的感覺一直不曾消去。
在經過一系列諸如撒谷豆、跨火盆,傳袋等婚俗後,她被牽著來到一個地方。
看不見前方有什麼的她緊張地握緊他的手,元祀立刻回握住她,在她耳邊輕聲說道:“別怕,有我在。”
柳芝蘭心跳緩了下來,跟著主婚使的聲音動作。
“一拜天地——”
元祀牽著她的手,兩人轉過身面對皇天後土跪了下來,磕了三個頭。
兩旁觀禮眾人紛紛默然無聲地跟著跪下來,跟著中間拜天地的新人一起磕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