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懇請啟動艦隊,支援賑災事宜!”朱儁陽眼中的憂慮稍稍散開一些,繼續道。
為了大明的百姓,朱君凡沒有不答應的,大筆一揮,一道聖旨扔給他:“準了,國庫批百萬賑災款項,認命陽郡王為賑災大臣,全權負責賑災的事宜。見此聖旨如朕親臨,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延誤賑災,否則,斬立決!!”
“臣,領旨!”朱儁陽捧著明黃色的聖旨,雄赳赳氣昂昂地走出了禦書房。
眾大臣百味雜陳地看著陽郡王漸去漸遠的挺拔背影。稍微有風度些的,心中感嘆一聲:後生可畏。心存妒忌的,則暗恨皇上對陽郡王的寵信,盼著他把賑災的事搞砸。
朝廷中暗潮湧動,年僅十七歲的陽郡王成了皇上身邊的紅人。這才從海外歸來不到半年,又委以重任。看來是要重點培養他了!有些人開始有意識地跟陽郡王拉起了關系。
陽郡王為人冷漠,對誰都愛理不理?沒關系,他不是有個靖王老爹嗎?跟靖王府交好,總沒錯!陽郡王馬上要出京賑災,摸到不到他人影?小事一件,靖王妃不是已經回京了嗎?夫人外交還是挺有用的!
此時的陽郡王不知道也不想知道這些事,他從手下的莊子,調了一批糧食過來,親自帶領一隊侍衛押送著,朝唐古鎮的方向而去。
船隊接到聖旨之後,在方荀的指揮領導下,當天就啟程前往江南採購賑災的糧食。方荀跟著陽郡王到西洋晃悠一圈,不但開了眼界,回來還加官進爵,從五品的驍騎衛,升為四品指揮僉事,一下子升了兩級。雖說在海上也遇到了不少風險,可富貴險中求,方荀嘗到了跟著陽郡王混的甜頭。
一聽這次陽郡王全權負責賑災事宜,他被委派採購救災糧也是陽郡王極力推薦的,心中感動不已,自然打起十二分精神,準備做出點成績來,不辜負陽郡王對他的推舉信任!
陽郡王押運著兩車糧食,在前往唐古鎮的路上,遇到了不少逃難的災民。好在糧車偽裝成運送煤炭的車輛,而且又有精壯的侍衛護著,才沒有節外生枝。
為了怕耽誤時間,陽郡王命令繞過府城,直接往唐古鎮兼程而來。三天後,運糧的車輛同樣沒有進鎮子,拐向了去東山村的官道。
一行人抵達東山村的時候,正趕上飯點兒,遠遠望去,東山村炊煙嫋嫋。陽郡王見東山村的情況比起一路而來其他的村子,還算能揭開鍋,想到村民們賣海貨也存了些銀子,再加上臨海,怎麼也能找些食物。楊俊陽一路提著的心,才漸漸放了下來。
因為蝗災,榮軒書院已經放假,在家閑來無事的小石頭,便帶著劉方平這個小夥伴,要麼上山捉蝗蟲,要麼下海撿海貨,還要抽空溫習先生布置的任務,生活過得忙碌而充實。
“石頭哥!那邊來了一隊官兵,好像是往咱家去的!!”劉方平捉了一隻蝗蟲,放進布袋中,一抬頭看到清一色侍衛裝扮的隊伍,大呼小叫地喊了起來。
小石頭直起腰,眯著眼睛往車隊看去,略帶擔心地道:“走在前面的好像是小郡王,不知道會不會因為我們提前收玉米而問罪!”
“可是,如果我們不提前收的話,就都被蝗蟲吃了呀!我們搶收了那麼多玉米,應該獎勵我們才對!”想起那兩天沒日沒夜搶收的畫面,劉方平也跟著忙活。大忙幫不上,一些跑腿的小事還是頂了用的。
小石頭沒心情捉蝗蟲了,他拎著袋子對小方平道:“走!回家看看去!!”
以朱儁陽為首的車隊,已經在東山村村民好奇又膽怯的目光中,來到了餘家門前。餘家門外的窩棚裡,收購海産的生意還在繼續,棚子前排了好長的隊伍,餘航和餘江叔侄倆正忙碌的過秤和結算著。
看到車隊在自家門前停了下來,餘航偷空抬眼望去,忙停下手中的工作,跟堂叔一起上前見禮。
朱儁陽從馬上翻身而下,把韁繩扔給旁邊伺候的小廝,沖兩人頷首說了聲:“免禮。”便毫不客氣地抬腳朝著院內走去。
那些賣海産的大多是東山村的民眾。蝗災來臨,每家都或多或少經受了損失,好在碼頭上停工兩天,很快就恢複了正常,一部分壯年勞動力,去了碼頭找工作。更多的村民,帶領一家老小挖海腸撿海蠣子,每天多少有些進項。糧食又漲價了,手中的存款越來越少,村民們不得不為以後的日子打算。
外村也有不少來餘家買海産的,看到陽郡王的陣勢,小聲地問著:“這是誰啊?看起來比鎮上有錢家的公子還要氣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