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邊同事看了一眼,“哦,這是劉華調查的。”
蔣妤道了聲謝,拿著新聞去找劉華。
據她瞭解,這個劉華在臺裡也算老員工了,記者證拿了好些年,怎麼會犯這麼低階的錯誤?
“劉記者,我想請問,這個新聞是你調查的?”
劉華三十歲出頭的模樣,戴著眼鏡,打量了蔣妤一眼,“是我。”
蔣妤凝眉,“那請問這件自殺案件,警察有公佈最終結果嗎?”
劉華一手搭在桌上,轉著筆,漫不經心道:“警察不是早公佈了嗎?六名死者都屬於自殺。”
“既然是自殺,警察方面也沒有表明死者的死和醫院有關,你為什麼要將輿論引導至醫院?”
劉華表情全無所謂,“我只是在寫一個事實而已,六名死者死前確實在醫院就醫過,咱們新聞追求的不就是事實嗎?”
“是追求事實,可是……”
“蔣記者,這個新聞是主編透過了的。”
蔣妤微楞。
劉華說:“昨天的收視率,很高。”
收視率是評論一檔節目價值的唯一標準。
她從劉華漫不經心的語氣中,聽出了他對新聞的敷衍,也聽出了他的追求,收視率。
這其實是一件很正常的現象,很多節目自負盈虧,一切收益與收視率掛鈎,媒體人也是人,在呼喚新聞理想的同時,也需要吃飯填飽肚子。
但這一切的觀點,蔣妤不敢茍同。
新聞工作者,要有底線,不能用新聞,去愚弄大眾,更不能以此為賣點,吸引眼球。
“蔣記者,你不會是想跟進這個新聞吧?”
蔣妤沉默。
劉華笑,“主編不會透過的,不會讓你拿新聞來打咱們自己的臉,更不會讓你拿新聞來拆咱們自己的臺。”
蔣妤清醒。
“我知道了。”
蔣妤轉身就走,將新聞的資料整理好放入包裡,驅車離開星光影視園。
三年不曾回歸,上輩子也不曾對電視臺有太多的關注,她竟不知道,一向呼喚新聞嚴謹的星光電視臺,成了收視率的信徒。
蔣妤看著車窗外這個用混泥土搭建出來的繁榮美麗的城市,恍惚得像個泡影。
她入行的第一天,老師曾在她迷茫時候說過一句話,即使新聞已死,仍留聖徒無數。
她時常認為,自己就是那個聖徒,狂熱至極,發光發熱,只為了新聞。
可後來她進了娛樂圈,脫下了虔誠的外袍,光鮮亮麗的在泥裡打滾,也不過是為名為利。
都是沽名釣譽之輩,她和劉華有什麼區別。
前方道路擁擠,一家醫院門口,圍堵了不少人,救護車遊離在人群外進不去,盡管有保安在,但秩序依然難維持。
這是新聞中六名死者曾經生産過的醫院,醫院玻璃大門被砸得支離破碎,地上碎片殘留著鮮血,警察聞訊趕來將憤怒的人群隔絕在外,蔣妤下車,看著前面家屬捧著死者的照片呼喚要個說法。
為什麼要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