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後,武莫上位,更是難以控制這支名義上的王家軍隊。
此次狄國出人意料,選擇正面突破,北方已無人能夠正面對抗狄軍。
或許他們有能,但人熊當政,雖然穩定局勢,卻也令各地軍閥心中思變。
誰不想做第二個人熊?
故而北境燕軍敗得極快,不過三日,已將邊軍打散。
此次領軍之人,乃是狄國大王子孛兒只斤·繪利津,二王子孛兒只斤·伊吾。
至於四王子蘭禮,經過上次冀國慘敗,已經再無機會東山再起。
而赤娜卻負責與冀國協商,共同發兵攻打燕國。
大王子繪利津,在狄國國內,素有仁君之名,此次放言只為報三弟被殺之仇,而要向燕國討個公道。定要讓燕國正面臣服!
三王子布羅之死,誰都知道其中貓膩。
這個藉口,雖然誰都心知肚明。可是平頭百姓就愛聽這些,對他們而言,彷彿自己佔有大義,便能戰無不勝。
二王子伊吾便直接許多,“此次不至燕國王都昌隆,狄國鐵騎絕不回頭!”
就目前局勢而言,沒有人認為他說得是空口白話。
可燕軍軍閥也非完全吃素,知曉狄軍此次準備正面強攻,在最初措手不及後,立即集結重兵,將正面防線穩固。並且同時向王都求援,只要守住一時,他們有信心在將狄軍擊退。
然而,一切都是狄軍詭計。
大王子繪利津正面揮軍南下,如同餓虎撲食,虎口一張氣吞燕國百裡疆土。
所有燕軍都在嚴陣以待一場惡戰。
可是,這頭餓虎的利爪,卻從側面奔襲而至。
二王子伊吾,率領騎兵分流,突然斜插,朝燕軍肋部捅刀來。
第二道防線,不戰而敗。
軍隊收縮,所有人都在撤退,他們不願死戰,他們要保留實力。
龍嶺關,情況也是如此。
此處關隘便是在燕軍肋部之上,正是燕軍突襲所處。
這龍嶺關又名“老君關”。這裡取得,可不是太上老君之意。而是因為此處安穩無戰事,一直以來,都是老兵彙聚之處,只等退伍之日。
試問這種軍備,如何能夠抗衡狄國大軍?
關中將軍便接了命令,後撤之第三道防線,準備守城。
他此時便在關中高臺之上,對著臺下軍陣,與營帳外百姓訓話,“戰事艱難,本將已經得到了命令,今日之內,必須撤離龍嶺關,與後續大部隊會合。”
聽得這命令,臺下守軍並多少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