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目的,其實與他們突厥南下搶掠中原的目的差不多,打著錢的口號,來安寧國家內部的事情,所以,阿史那賀魯知道,其實如今的大食,估計也在內亂。
因為他們的軍備看似強大,他們的勇士也看似強壯,但是與遠處的大唐軍衛相比,他們實在差了太多。
因為當他們看到大唐的軍衛之後,那個強大的穆將軍,好像已經很久沒有說話了,甚至,他都在喝酒,但是喝酒之後,他的雙眼,又如同野狼一樣光亮。
阿史那賀魯知道,他是在眼紅大唐的軍備,但是他又不敢貿然前去,因為他知道,大唐比他們強大,貿然上去,自己會被大唐的軍衛撕裂成為碎片!
祿東贊還是那副要死不死的樣子,阿史那賀魯以前見過祿東贊,那時候的他,是多麼的強勢,自信,可是如今,他覺得祿東贊其實不過是一個行將就木的老頭子。這樣的老頭子,他其實已經知道,他的命已經不長了,但是他害怕呆在高原之上。
害怕是什麼意思,就是在那裡根本呆不住。薛仁貴帶人燒了布達拉宮的時候,這個老頭子,好像就在那裡呆不住了。
任何地方,都有內亂,有爭議。大唐扶植了一個親唐的突厥首領,自然也能扶植一個親唐的吐蕃首領。
而且,這個倔強的老頭子,他手裡握的權利太大了,松贊幹布病死之後,這家夥,幾乎是如同以前中原地區的諸葛武侯一樣的地位。
但是吐蕃到底不是蜀國,祿東贊也不是諸葛孔明,那個吐蕃王,更不是劉禪。他們的爭端,其實已經非常尖銳了,所以,祿東贊在吐蕃,其實已經慢慢的呆不下去了。除非他謀反,殺了那個王上!
當然了,祿東贊不會殺他,他若是殺了,唐國就有理由攻打高原了,其實不用怎麼攻打,只要破壞掉高原的生産,吐蕃人沒了吃的,那就等於完蛋了。
留著這個吐蕃王,他至少可以帶著吐蕃人向大唐乞討,乞討一個生存的地方,祿東贊甚至會想到,在遙遠的以後,一個優秀的吐蕃後人,舉起義旗,聯合吐蕃舊人,再次攻回高原。這樣的機會不是沒有,只要強大的大唐,再次衰落就可以了。
中原人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盛極必衰,這些道理,祿東贊絕對相信的,所以,他一直在等待這樣的機會,他等不到了,他會創造一個環境,讓吐蕃的後人來等待。
這,也就是他不殺吐蕃王的原因!
但是,他不殺那個王上,卻不等於他會在他有生之年,將手中的權利交出去,他不甘心吶,他要用他最後的餘生,來一場豪賭。
豪賭,自然就是這場戰役。勝利了,他就為吐蕃爭取到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機會。失敗了,其實也無所謂,這場戰敗早晚都會來臨,他祿東贊不過將這戰提前了而已。
吐蕃王要投誠大唐的話,大唐的帝王,不可能允許他們還掌控這些強大的軍衛。所以,這場犧牲,其實本就不可避免的。
不可避免,何不拼搏一場?
這就是祿東贊的想法。
當然,這又不僅僅是一場豪賭,更是一場陰謀。
泉蓋蘇文想要殺劉旭,祿東贊也想要殺劉旭。
泉蓋蘇文選擇了偷襲,但是他失敗了。失敗的代價,就是整個高句麗族幾乎滅亡。
祿東贊當然不能這樣,他想為吐蕃多留一些族人,他比泉蓋蘇文更好的一點就是,他到過大唐好多次,他見過大唐人如何對待俘虜的,就是分散了去修路。婦人存活下來的不少,但是男人,能活下來的,十隻存一。
所以,留的人多一些,民族的種子,總會多一些。
所以,他祿東贊選擇的,就是堂堂正正的去與劉旭對戰一場。這樣的徵戰,這樣的決戰,沒有任何一個帝王能說他祿東贊的不對。
雙方都各自準備自己的手段,他祿東贊沒強大的武備,就只能選擇用他那三寸不爛之舌來聚合整個西域的力量。
劉旭沒有那麼多的人,就要使勁的強化自己的武備。
祿東贊覺得,他與劉旭還有李二,他們幾人,幾乎都有一種默契。
祿東贊幫助大唐聚合西域的沙盜,甚至遙遠的大食人,就是幫了大唐的一個忙,不需要費盡心思的去搜尋,可以一網打盡。
但是這一網下去,魚兒有些多,就看到底是網破,還是魚死。
祿東贊抹了下他那順溜的胡須,他讀過許多大唐的典籍,他覺得,他要是在大唐,也能有一番偉大的作為,但是,生不逢時,不逢地。
可是後來又一想,他又覺得自己生在吐蕃,其實也是一種幸運。他可以面對大唐這樣的敵人,對於他這樣可以稱得上是英雄的人來說,實在也是一種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