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堂出來,幾人馬上就到書店買了論語左傳春秋等書。
雖然有的人心中還但是擔憂,但也想著,就算不能用,他們也懂隸書,到時候還是可以用隸書的。
而裡面那些小孩就不行了,只懂簡體字,而不懂隸書。日後離開林城,還是一個文盲。
林城大半的孩子,幾乎都來過學堂。
不過還是有一些家長,沒有送孩子來。
並不是多有家長都認為自己的還要識字的。
反正他們世代都是農民,識字幹嘛?還不如把孩子帶到田地裡幹活。
發現這一情況後,趙暢開始強制要求十歲以下的小孩,必須到學堂上課。
學堂現在主要是教這些孩子認字,學習並不繁重,每天其實也要不了多少時間。
在強制要求下,學堂的學生數量劇增。
趙暢只能進行分批教學,一半早上來上課,一半下午來上課。
雖然因為強制的原因,有一些百姓有些怨言,但總體還是好的。
大家都知道,趙暢這是為了他們的孩子。
而且只是要求十歲以下的,這些孩子就算不來學堂,在家中其實也幹不了什麼重活。
縣令王通,現在對趙暢的一切行動,都是完全支援的。
按王通所說的,趙暢現在做的這一切,是功在千秋的大事。
一個城池的發展,除了經濟外,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
以前在街上走過的時候,總是看到一群小孩子嬉鬧。
但是現在,你會看到許多孩子坐在門前,手上捧著一本論語,在在那裡念著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就是在京都,都是少有的景象。
不過當有一次趙暢趙暢看到這些小孩都是搖頭換腦的念時,馬上就將之後的書的印刷排版給改了。
他已經來了這個世界很久了,很多東西都習慣了。
現在才想起來了,他讓士兵印刷的書籍,都是豎版的。
這可不行。
趙暢以前在上看到一個分析。
古人的書都是豎著看的,所以看書的時候一直點頭點頭,讓他們對書籍失去了懷疑,覺得書籍中的記載都是正確的。
想到這個後,趙暢馬上要求,之後的書籍全部要用橫版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