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先生看著手裡的銀票,想著身上的銀票,有些後悔不該一時拿喬太過,畢竟人家孩子身份不凡,他咋就拿了對付別的有錢人的法子?可後悔也晚了,先生只能揹著行囊頭也不回地出了王府。
送走先生,雲珞也沒心思去新城了,忙了這麼久也不差這一天兩天,他打算留下來陪劉雙喜和孩子們,也免得孩子們胡思亂想。
回到後院,丫鬟紛紛給雲珞見禮,雲珞擺了擺手,徑直朝屋子裡走,進到屋子裡就看到四個孩子同劉雙喜都盤腿坐在地上,他們面前擺著從前最愛玩的積木,這些還是因為孩子們喜歡,從樊城帶回來的。
可自打回到華陽城,請了這位大儒教他們學問開始,孩子們就沒再動過這些,那位先生每每課業留的都會很多,還曾把雲珞找去說了些業精於勤而荒於嬉的大道理,如今雲珞想想,當時他是腦子抽了才會讓人把孩子們最心愛的玩具都收起來。
劉雙喜為此還和他鬧脾氣,可為了培養出三個出類拔萃的兒子,雲珞愣是不許玩兒就不許玩。
如今看孩子們和劉雙喜玩的甚是開懷,雲珞看的頗不是滋味,想到他的兒時可沒孩子們過的那麼辛苦。
劉雙喜聽到腳步聲抬頭看雲珞,見雲珞並不像是因她帶著孩子們玩而不悅,也就沒理他,繼續陪孩子們玩。倒是幾個孩子看雲珞進來有些拘謹了。
雲珞道:“你們玩著,我就看看。”
幾個孩子吃驚地看著雲珞,見他不像說假話騙人,都發出一陣歡呼,又繼續埋頭玩了起來。
劉雙喜讓孩子們自己玩著,她則起身拉著雲珞走到一邊,問道:“先生呢?”
“走了!”雲珞自己倒了杯茶水喝了一口,溫度剛剛好,可加了酸梅的味道讓他有些不大喜歡,尤其是酸梅水裡沒放糖,更是難以下嚥,喝了一口也就放下了,不肯再喝第二口。劉雙喜吃驚地道:“不是請你回來攔著了嗎?怎麼還讓他走了?是沒攔住,還是沒攔?”
雲珞往椅子裡一坐,老神在在地道:“人各有志,既然先生要走,我又何必去攔?倒像是耽誤了別人的大好前程。”
劉雙喜聽了忍不住笑道:“我看你啊就是故意沒攔著,難道你看不出來先生不是真想走?你只要說兩句好聽的,保準他就能留下來。”
雲珞搖頭,“我想了下,我小的時候也沒像孩子們讀書那麼辛苦,這不是也長這麼大了?也沒長歪不是?如今孩子小,就該學些適合他們年紀的東西,先生教的那些太深奧,死記硬背下來也未必知其意,倒是把性子給學得死板了。”
劉雙喜扭臉看了看圍在一起因一塊積木搶得跟打仗似的孩子們,覺得哪裡就看出死板來了?不過,劉雙喜自己原本就不太贊同讓那位看著就迂腐的大儒先生教自家孩子,瞧著大半年孩子都不像孩子了。
當然,孩子的教育也是個大問題,有先生教的時候又覺得先生太大儒,如今沒先生教,劉雙喜又怕孩子們玩野了,自己教吧又沒經驗,到底該怎麼辦?
雲珞同劉雙喜商量道:“明日我派人出去打聽一下,看城裡有哪位先生教孩童教的好,到時就請到家裡來教孩子們。”
劉雙喜卻道:“我覺得孩子們總在家裡讀書,即使把書讀好了,也不過是死記硬背,倒不如把他們送到外面的書院裡,接觸的人多了,除了能學知識,也能接解到人情世故,明更多的事理。”
雲珞也覺得是這個道理,自家的孩子一直都養在府裡,大多時候見到的都是府裡的人,而除了幾個主子,府裡的都是下人和侍衛,他們對幾個孩子的態度自然是與外面不同,這樣的環境下長大,他們沒準還會以為全天下的人見了他們都該是那個樣子呢。
如劉雙喜所說,把孩子送到外面的書院讀書接觸的人多了自然就能知曉更多的事理。可主意是不錯,但這幾個孩子都是他的兒子,在外面讀書別人會不會因為他們是他的兒子而刻意巴結?再給捧殺了。
雲珞把自己的擔憂說給劉雙喜聽,劉雙喜道:“這有何難,從前聽過微服私訪吧?咱們的孩子去讀書,也不必送到太大的書院,身份也不必對旁人道,就當成是普通學子不就成了?”
雲珞還有些猶豫,孩子還小,不會被欺負了吧?
被劉雙喜在肩頭上拍了下,“你怎麼年紀越大越婆婆媽媽的?你年幼時在樊城不也是同大家一起讀書?被欺負了嗎?”
雲珞傲然道:“想欺負我?我不欺負別人就不錯了。”
劉雙喜道:“這不就成了,咱們家樂樂隨我,力氣那麼大,還怕他被欺負?那兩個小的就先不去讀書,在家裡再待兩年再說。”
雲珞覺得也是這個道理,他的兒子雖不敢說功夫了得,同他學了一年多武,至少比他大的孩子都打不過他,最重要的是樂樂的力氣大,回頭還得好好教教他,免得他好勇鬥狠再傷了人。
於是,夫妻倆愉快地把送樂樂去書院讀書的事情給決定了,只是在送去哪家書院産生了分歧,雲珞認為應該送到頗負盛名的大書院,比如教出劉四喜的博濟閣,劉雙喜卻覺得博濟閣是盛名遠播,可博濟閣裡的學子年紀都偏大,一般都是在別處讀過一段時日後再考去的,普遍年紀都在十歲往上,樂樂的年紀太小,讀書時間又短,雖然之前教他的是那位大儒先生,可大儒教的太深奧,也未必能懂得太多,到了博濟閣再跟不上進度,還不如送到適合他年紀的小一些的書院,哪怕是從啟蒙開始也好,這樣孩子也能輕鬆一些。
最後還是劉雙喜拍板,華陽城裡好的書院是有幾家,但他們得支援新興的、年輕的、富有朝氣的,言下之意就是要送樂樂去青山書院。
雲珞雖然明白劉雙喜的意思是奔著青山書院的兩位夫子劉夫了和白夫子去的,可誰讓王妃決定了,他的反對無效。
當然,雲珞也是認為劉雙喜的選擇沒有錯,先讓孩子跟著劉四喜學一學也好,舅舅教外甥自然是更盡心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