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無數的“民間研究所”,在炎黃城內外如雨後春筍般地冒了出來。
小葉城,炎黃城最南面的鹽湖所在地。
早早就被老師發配在這裡採風或者說喝西北風的某魔法師,在同樣組建了一個“民間研究所”之餘,開始給老師寫信。
這位先生並不知道其老師早已經和某城主勾搭在一起了,在信中小心翼翼地這般寫道:“老師,在得到訊息的第一時間,弟子便聚攏了小葉城許多經驗豐富的老鹽工。弟子想問的是,老師,若有結果的話,弟子可否和方天城主聯系?”
這可憐的孩子,一有機會便想方設法地為老師和某位閣下緩頰,擔心在不久的將來二者上演pk……
方天同樣在寫信。
具體地說,是考慮這封信該怎麼回,嗯,迴向帝都的那位聖域者前輩。
從情上來說,這是知交好友的師長,從理上來說,這是直坦一生經歷,給了他莫大啟迪的引領者,讓他跨出了又一個大步。
是以,不論從情還是從理,這封信,他都需要好好回的。
可是,回什麼呢?
還是那個酒山下的曠野叢林,方天在漫步著,一邊漫步,一邊也在檢點或者說思索著一身所學。
“大道”、“我道六境”,這是好東西,毫無疑問的好東西。
盡管對前者方天目前還領悟不深,缺少契入的鑰匙,但對於後者,且不說就是這個東西在某種意義上奠定了他的道途,將他拽向了真修的道路,就說一步一步走來,每向前走一步,方天對這個東西的感受便深了一分。
而感受越深,越覺得這個東西了不起。
不說什麼高深莫測,這話太虛,而且也不是“莫測”,一步一步,一境一境,他是實實在在把握著的,但哪怕是已經握在手中,方天還是覺得,他需要漫長的修行和解讀,並且,是反複地。
嗯,反複地。
哪怕是現在,已經走到了“太陽真火境”的地步,方天依然覺得,前面的那兩境,“空寂離塵境”和“初陽雪消境”,依然值得他長久地、慢慢地咀嚼著,反複回味著。
越咀嚼,越覺回味綿長。
“空寂離塵”,是讓人從天地外界中暫時地脫離。脫離了,離卻了一切紛紛擾擾,身和心,才能真正地靜下來。
靜則清,清然後能作鏡照。
鑒照自身,洞徹並滌去、回複身心的一切汙染與隙漏,這就是“初陽雪消”。
這兩境,都是埋頭自修,不理外在。而過了“初陽雪消境”,就需要再次走向天地,“太陽真火境”是什麼且不說,就說後面的“初陰知塵境”,是明明白白地,與外在大有關系的。“離塵”與“知塵”,一前一後,這同樣是一個陰陽。
換言之,“太陽真火境”在這裡是承前啟後的地位?
它是腳踩兩只船,一在陰,一在陽,由陽而達陰,或者說,由陰而達陽?也就是前世所謂的“陰極陽生、陽極陰生”?
一念及此,方天心中生大震動。
似乎,“太陽真火境”的真正面目,就要向他展露。
不過暫時,方天沒有進一步思索。——慢慢來吧,反正領悟在這裡,跑也跑不掉。慢火久燉,這樣子燉熟了,那湯水才有滋有味。
而此刻,在方天沒有觀注的識海中,最亮的那顆“太陽”,與最浩大的那顆“太陽”,俱都光耀灼灼,並且,二者間風來火去,被它們帶動著,整個識海,那九十七顆“太陽”所在的區域,都變成了一片火海。
在這片火海中,所有的“太陽”都被一定程度地“融化”著,而那“融化”所形成的“水”,在這整個區域中流動,在那所有的九十七顆“太陽”中流動。
然後,那些“太陽”,有的縮小,有的變大,有的更加明亮,有的走向黯淡。
這一切,方天都不知道。
當然,就是知道了,他也不會太過在意。——該怎麼來,就怎麼來,一切,順其自然吧。
方天還是在想著回信的事。
這“大道”與“我道六境”,是不能傳播的。
並不是方天挾秘自珍,捨不得好東西,而是這東西的來源,哪怕到現在,方天也是一頭霧水。——這東西是從“識海”中得來的,可是,那“識海”又是從哪裡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