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不然。
換個角度來講,純淨其實也是一種貧瘠,而汙染也可以說是一種豐富。
新生兒的心思夠純淨吧?但是如果什麼東西都不讓他接觸,只把他關在井底,就像方天現在住的井一樣,那麼,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後,會是何等光景?
什麼光景不好說,但是必然談不上美好。
……
這只是一個“平靜”,平淡和空白都各有引申,這一刻,方天想了很多,很多。
為什麼要想這些?
前世時,這些與他無關,與他的人生無關。
但是這一世,不一樣了。
這些東西,牽涉到他的修行,更嚴重影響著他未來的道路。——連自己的心性都不知為何物的人,你能相信他可以走出多遠?
這一時,方天還想起了莊子的一句話,是《大宗師》篇裡面的,“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
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就簡直就是要把人培養成一個傻子或者說白痴。
但是莊子既不是傻子也不是白痴。
理由很簡單,一個傻子或者白痴不可能寫出那麼汪洋恣肆又那麼想象力豐富的篇章來。
所以這裡的“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只是權宜,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目的卻是後面的“同於大通”。
大通也就是大道,這句話也就是說,透過這樣的一種手段,把自己和那個冥冥中的“大道”連線起來。
方天這時又想起了前世華夏古時的“齋戒”。
原始的齋戒是與祭祀聯系起來的,人們普遍認為,透過清淨身心,可以祀通神明。
本質上,這就是莊子的“同於大道”,而齋戒的內容,和“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的內容,也很是有那麼一些相似之處。
那麼問題就在於,一個新生兒,是不是不經過任何手段,就可以“同於大道”了呢?更進一步,比人類更原始的獸類以至於草木之屬,是不是更是“同於大道”呢?
方天不認可這樣的一種說法。
如果這種說法成立的話,無限追究下去,甚至可以推匯出宇宙根本不必演化,直接保持在最原始的“奇點”或者說混沌狀態最為適宜,那才是最最最最大道嘛。
你還演化幹什麼?不是自甘墮落麼!
所以,現在方天已經基本可以斷定,“清靜身心”,不是修行的正道,更不是大道。
但問題在於,一般而言,想要冥想的效果好,確實需要這種狀態。——這也正是讓方天感到不解的地方。——為什麼他已基本斷定為非正道更非大道的狀態,居然有利於修行?
這是一個極大的矛盾。
但是矛盾也是機會。
把這個矛盾解開了,一切就會變得通透了。
之前,方天對安迪等人說道,“我的路,是直指本心之路。”
這話,縱然沒有裝逼的嫌疑,也絕對是漫不經心的隨口之言,當然,也有可能是受到前世看過的某些小說的影響,還有就是,隨著修行的進展,方天越來越感到自己有點喜好上某種“簡單”。
於是,“直指本心”一語,就這麼地不經意地脫口而出了。
但是說出來之後,在安迪等人的詢問和探討下,在他自己的思索下,方天才發現,這居然是一個修行上的黑洞。
破開這個黑洞,就是一個大大世界,於修行而言,那將是毫不遜色於神話傳說中的“開天闢地,定地火水風”那樣的一種大開拓、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