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穆軻收的四個學生,兩個是錦都人氏,兩個是外地的;兩個錦都學生一個是周氏的那個外甥趙時飛,沈丹蔚嫁給李少灃,隨夫君去了邊疆,趙時飛憋著一肚子氣,發誓一定要出人頭地,讓沈丹蔚追悔莫及。
另一個錦都學生不是別人,正是沈丹念在文昌祠遇到的喬智嘉;喬智嘉是商戶之子,在朝中無有人脈,聽從先生的建議,由先生引見,拜在了沈穆軻門下。
兩個外地的,一個名喚顧有光,是沈穆軻同科之子,這位同科時運不濟,春闈高中後,剛授官,祖父病故,回鄉守孝一年,守完祖父孝,還沒等他出仕,父母又先後離世,這一耽誤,他現在不過是安撫司的正五品同知。
另一個名喚崔成大,是以前沈穆軻在潭州任職是結交的潭州知府崔大人的侄兒。崔大人背後沒有高榳在暗中使力,這官運不如沈穆軻亨通,一年前平調到福安城任知府。
四人中,以喬智嘉的才學最好,是第三名經魁;趙時飛的名次較後,是第三十七名;顧青山和崔真元是中等,顧青山是晉原城的第十五名,崔真元是潭州城第二十名,不管怎樣都比落第的沈柏寬要好。
陶氏將四人安排住進了外院的勤書館,家中還有四個未出閣的姑娘,內宅這四人是不能進的,外院可以走動,出府也可以。
沈丹念得知喬智嘉成了沈穆軻的學生,剛剛平緩下來的心啊,又如野草似的瘋長。如果喬智嘉春闈能高中,入仕為官,喬家也算是改換了門楣,嫁給他,似乎也不錯。
雖說年未吏部事多,但沈穆軻並沒有忽略學生和子侄們的學業,不時抽空過來教導他們,這天午後,沈穆軻揹著手走進勤書館,見七人都在認真看書,滿意地摸著鬍子含笑頷首。
見他來了,七人起身行禮,沈穆軻在椅子上坐下,示意他們也坐下,問道:“你們在府中住得如何?下人服侍得可有什麼不周到的地方?熙甫是南方人,吃食可習慣,若是吃不慣,就告訴你師母。”
熙甫是顧有光的字,他答道:“勤書館佈置舒適,下人們服侍周到,師母讓廚娘為準備的一日三餐,皆合我的口味,並無不好之處。”
沈穆軻笑道:“那就好,若是缺什麼,只管告訴下人。”
“是。”四人齊人應道。
“你們這幾日,可有寫文章?”沈穆軻問道。
七人都道有寫,沈穆軻就讓他們拿來給他看。沈穆軻人品不怎麼好,但這才學還是不錯的,是真正從科舉上考出來的。指點起他們來,那是言之有物,令他們茅塞頓開。
過了幾日,到了臘八節,天明時分,沈穆軻照常上朝,隨皇上參加朝中臘祭,家裡由沈柏密帶領,祭禮先祖和百神,去年因路太妃的薨逝,儺戲和遊街等活動被取消了,今年當然會繼續舉行,不過沈丹遐已見識過一回,今年也就沒有去湊熱鬧,而是和袁清音一起跟著夏嬤嬤醃臘八蒜。
在姑嫂倆忙著醃臘八蒜的時候,沈丹念精心打扮了一番後,帶著一個小丫鬟,提著裝著臘八粥的食盒,往勤書館去。沈丹唸到勤書館時,只有沈柏密和喬智嘉在,兩人拿著本書在爭論什麼。沈柏寓帶著顧有光和崔成大出門去看熱鬧了,趙時飛今天沒過來,一是過節,再就是趙周氏感染風寒,又病倒了,他要留在家中給她熬藥。
“大哥哥,看了這麼久的書辛苦了,喝碗臘八粥,歇歇吧。”沈丹念嗲聲嗲氣地道。
沈柏密抬眸看去,皺眉,有外人在,不好訓斥她,冷淡地道:“下人有替我們準備茶水糕點,五妹妹不必這麼勞累。”
“大哥哥,今天是臘八節,該喝臘八粥。”沈丹念振振有詞地道。
沈柏密眯了眯眼,見沈丹念讓婢女舀了兩碗臘八粥,一碗讓婢女端給他,另一碗她親自端著送到了喬智嘉面前,對著喬智嘉抿唇笑了笑,明知故問道:“你是我父親收的學生吧,不知道尊姓大名?”
喬智嘉自打沈丹念進來,就一直守禮地低著頭,沒敢看沈丹念。聽她問話,也沒敢回答。沈柏密臉色微沉,哪有姑娘家這樣不懂禮數,直接問男子的名姓的?
“五妹妹,粥送到了,你可以回去了。”沈柏密冷冷地趕她走。
沈丹念不想走,可是她不敢不聽嫡兄的話,看了眼喬智嘉,不甘不願的離開了。
傍晚,沈柏密特地去了若水院,跟陶氏說了沈丹念往勤書館送臘八粥和主動找喬智嘉搭話的事。陶氏聽罷,氣惱異常,真是有其母必有其女,小小年紀,就這麼急著找男人了;等沈柏密離開後,立刻讓人把董其秀找來了。
董其秀進門,見陶氏陰沉著張臉,心裡咯噔了一下,大過節的,她這是怎麼了?
“你可知五姑娘今兒下午去哪兒了嗎?”陶氏問道。
董其秀一臉茫然,“妾身不知。”她身子有點不舒坦,一直在床上歇著。
陶氏冷哼一聲,道:“她送臘八粥去勤書館,柏密攔她都攔不住,一個勁的往人家喬智嘉身邊湊,還死皮賴臉的問人家的姓名。一個姑娘家,如此不守規矩,不尊閨訓,這事要是傳揚出去,她就別想嫁什麼好人家了。你給我看緊她,別讓她再去那邊打擾人家讀書,人家喬智嘉要參加科考,耽誤不得。”
“太太,妾身雖是五姑娘的生母,可是管不了五姑娘。”董其秀不是沒教沈丹念,可沈丹念根本不聽她的。
“十幾年前,你有本事爬男人的床,十幾年後,你管不住從自己肚子裡出來的小丫頭,你哄誰呢?董氏,你聽好了,若是五姑娘再敢往外院跑,我就把你發賣了,然後將她送去城外尼庵,讓她做姑子,省得留在家裡丟人現眼。我言出必行,你若是不信,盡管試試。”陶氏發狠話道。
董其秀不信陶氏所言,但她也不敢驗證陶氏的話,離開若水院,就立刻去了姝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