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常識。
然而,在什麼都有可能發生的這些攜帶著神秘的世界裡,卻依舊有即使身體被破壞也不會死的存在。
所以,對於這樣的存在而言,往往靈魂的死亡才是真正的死亡。
但是,這亦只是侷限於這些世界。
如果有著靈魂遭到破壞那也不會死的存在呢?
這樣的存在,在擁有著一切可能性的主神空間裡,肯定也是有的吧?
可是,即使是這樣的存在,只要是活著的,方裡的眼睛就能夠將對方給殺掉。
換言之,對於方裡來說,其存在的價值便只有一個。
那就是死。
萬事萬物都存在著死。
方裡就是能夠將這些死全部記錄下來的存在。
可即使是這樣,方裡的靈魂也有記錄不了的物件。
那就是其本身。
記錄著死的靈魂,卻無法記錄自己的死。
這正印證了方裡之前觀察菜月昴的死亡時所産生的感悟。
“雖然對於萬事萬物的死來說,一個人的死的份量實在太過於渺小,可就是這一人份的死,有時候,也是能做到萬事萬物的死所達不到的事情。”
人類有一句話,叫做死也要死得有價值。
也就是說,所謂的「死」並不是以數量來計算價值的東西。
萬事萬物的死是死。
一個人的死也是死。
既然都是死,為何數量多的那一方就是優勢?
不都是死嗎?
身體的死是死。
靈魂的死是死。
但是,培提其烏斯可以在身體死亡時,將靈魂轉移到別的身體的身上,從而達到繼續存活的目的。
這樣的結果就不是死。
而靈魂被殺死時,培提其烏斯就真的死了。
這才是死。
死只是一種結果。
無論物件是身體被殺死還是靈魂被殺死,只要這個存在還活著,那就不算死。
只有終結,那才算是死。
那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