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耀國向黎國下挑戰書的事情果然在朝野上下引起震動,第二天上朝時,大臣們個個臉上都布滿愁容。
如今的黎國朝堂,能夠帶兵打仗的人少之又少,除了沈傲天,還有鎮守在邊疆的幾位將軍,根本沒有會帶兵打仗之人。
如果戰事重起,首先要面對的,就是誰去打這場仗。這些文臣們,統統都是沒有進過軍營的人,有少數一些做過監軍,或者在後方押送過糧草,做後勤工作,但也是對打仗聞之色變的,單是做後勤就已經讓他們害怕了。
所以,大部分的大臣,都是反戰的。
南宮禦燁端坐在龍椅上,透過頭上的龍冠垂珠,清冷的眸子緩緩掃過下面站出來勸他娶琳陽公主為後的大臣們,心裡冷笑兩聲。
他們的理由很不牽強,都是為國為民,什麼現在邊境百姓苦不堪言,應該生養生息,不能再打仗,黎國的國力雖然比耀國國力強勁,但也要注重民生,若是亂生戰亂,只會讓黎民百姓處在水生火熱之中,恐怕會有民怨。
所以,目前最好的辦法,就是答應耀國的條件,娶琳陽公主為皇後。
說白了,意思就是要南宮禦燁用一樁婚姻去換國家短暫安定。在很多人看來,這是一筆穩賺不賠的買賣,況且之前耀國還答應了送三座城池,如果換了他們,早就答應了,但是不知道為什麼皇上就是轉不過這個彎來。
“皇上,為了黎國的安危,和百姓能夠安居樂業,請皇上娶耀國公主為後!”這是丞相的聲音,他一邊說一邊伏地跪下,聲音在大殿裡回蕩著,十分洪亮。百官之首跪了,緊接著,其他的大臣也紛紛跪下。
南宮禦燁眯了眯鳳眸,冷冷一笑,道:“娶耀國公主為後?眾愛卿似乎忘記了,朕已經有皇後了,難不成,一個後宮,兩位皇後麼?”
聞言,大臣們垮下了臉,立耀國公主為後,這是耀國皇帝的要求,所以他們就這樣勸諫了。而且,他們本來就不喜歡沈阿汣這個皇後,只要她還在後位一天,採選之事就不可能實行,既如此,倒不如換一個人當皇後,日後採選之事會好辦得多。
南宮禦燁又道:“況且,我黎國皇室,從來沒有立過別國的女子為後,這不是沒有道理的,各中原因,相信朕不說,眾愛卿也明白。”
在黎國建國時就有了訓誡,凡皇位繼承者,不可帶異國血統。試想,一個別的國家的公主當上了皇後,再誕下皇嗣,這個孩子註定不可能成為儲君,更與皇位無緣,但是他身上擁有一半異國的血統,誰能保證他不會傾向他的令一半血統呢?萬一他起了異心,又有母家勢力的支援,後果可想而知。這關繫到皇室血統的純正性和皇位的繼承問題。
約莫百年以前就曾經有過這樣的事情,在黎國以北的一個小國家岐國,皇帝娶了黎國的公主為後,生下一個兒子,皇帝十分寵愛這個公主,想要立公主生下的兒子為太子,遭到很多大臣的反對,最後沒有成功,只是封了個王,改立了長子為太子,但是長子才能平庸,樣樣都不如這個公主生下的孩子,於是這個孩子就覺得不公平,暗暗地起了不該有的心思,與其母親聯手,聯合母親在黎國那邊的勢力,在皇帝病危之時趁機起兵,弒兄奪位,並囚禁了皇帝。
皇帝死後,公主的孩子繼位,剛開始還將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但幾年之後,一年不如一年,黎國的勢力透過公主,在不知不覺之中滲透到了朝堂慢慢地控制住了整個朝堂,一步一步摧毀這個國家,到最後各地起義軍突起,國家四分五裂,經過長年的戰亂之後,被黎國吞併。
丞相微挺了挺脊背,說道:“皇上,此乃權宜之計,只是為使耀國退兵。黎國儲君講究立賢,將來立儲,大可選賢。”
意思就是將來立太子不選耀國公主的兒子就是了,這與娶耀國公主為後並不沖突。
南宮禦燁濃眉微蹙,淡淡道:“倘若出現百年前岐國那樣的悲劇,那麼朕豈不是成了黎國的千古罪人?”
把這個前車之鑒搬出來,大臣們一時無言。
一大臣道:“當時岐國的國君昏聵無能,才會讓自己的兒子弒兄篡了位,皇上乃是英明睿智的明君,豈是那種昏君所能比的。”就是說,皇上你精明能幹,一定不會像當年的岐國皇帝一樣敗國。
“臣等知道,皇上與皇後娘娘夫妻情深,皇上舍不得娘娘受委屈,但皇後娘娘乃識大體,善良寬厚之人,這是為了黎國以及天下百姓,相信皇後娘娘能夠體諒。”
其他大臣紛紛附和。
南宮禦燁眼中的嘲諷之瑟更甚了,勾了勾唇角,心道,這群老狐貍,以為誇他是明君,就能夠讓他改變主意了?真是可笑。現在來說皇後識大體寬厚善良了?之前不是罵她禍國殃民?
“朕早就說過,朕的皇後只有沈阿汣一個,之前朕不會因為她江湖人的身份而廢黜她,如今也不可能為了娶耀國公主而貶她為妃,眾愛卿不用再多言,朕心意已決,耀國想交戰,黎國就迎戰,沒有什麼好說的。”
南宮禦燁此舉,並不只是因為不願意娶琳陽公主,也是為了國家。
耀國並非真心聯姻。耀國在西北,跟黎國交戰已經多年,每次都是耀國先挑起戰爭,黎國不過是出兵反抗而已,幾十年前,耀國國力強盛,與黎國算是不相上下,但是這幾十年來,耀國日漸衰落,已經大不如前。
先帝在世時就曾被黎國打得元氣大傷,但這幾年仍然不知道安分,屢屢進犯。尤其是新君上位之後,就急著跟黎國談和平,企圖聯姻,著實可疑。
與其日日防備,倒不如徹底撕破臉,將沖突抬到明面上來,堂堂正正地較量。若能一舉除了這個長期以來的禍患自然是好,若不能,也可以將耀國的銳氣磨平,讓它在百年之內不能再捲土重來。
大臣們互相相視一眼,面露急色,還欲再言,頭頂傳來南宮禦燁的聲音:“今天就到這裡吧,退朝!”
說完,起身下了玉階拐入屏風之後,根本連片刻的停留都沒有。
回到慶雲殿之後,南宮禦燁便親自修書一封,寫了封應戰書,命人快馬送往耀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