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卻說夏禹治水成功之後,在人族的威望也是更進一步,直逼三皇,舜見此,便把人族共主的位置,禪讓給了大禹。
隨後人族眾多大臣依照舜臨終前的旨意,共同推舉大禹讓其登上王位,五十三歲的禹正式即位人族共主,以安邑為都城,國號夏,姓姒氏,史稱夏禹。
夏禹繼位之後,分封丹朱於唐,分封商均於虞,改定歷日為夏歷,以建寅之月為正月。
與此同時,中原各部落已逐步形成以夏族為中心的人族高層。夏禹在這個高層的地位已初具王權,他讓治水時專司刑罰的臯陶製定了一些規定,各氏族部落如有不聽號令者,就要以刑罰來懲辦。
當時,古越部落族長防風氏,總想獨霸一方,自稱越人各部落之長,不聽夏禹的命令。
夏禹在苗山大會上當眾命令將他處死,並暴屍三天,各地諸侯、方伯深知夏王朝的威力和夏禹的神聖,再不敢冒犯禹王。
那些沒有參加朝見禹王的氏族部落聽說此事,也紛紛向夏王朝進貢稱臣。自此夏禹的勢力範圍達到江淮流域,武功赫赫,震懾天下,人莫不尊!之後,“四方歸之,闢土以王。”
在治水的過程中,夏禹曾經走遍天下,對各地的地形、習俗、物産,都瞭如指掌。
大禹重新將天下規劃為九大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然後進行管理,並制定了各州的貢物品種。
大禹還規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裡的地區叫甸服,再外五百裡叫侯服,再外五百裡叫綏服,再外五百裡叫要服,最外五百裡叫荒服綏三服,進納不同的物品或負擔不同的勞務。要服,不納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則根據其習俗進行管理,不強制推行朝中政教。
大禹是古代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偉人。他治水是與治國養民結合進行的,在治水害的同時,他還時常指導人們恢複和發展農業生産,大興水上運輸,重建家園。
每治理一個地方,都主動團結氏族部落酋長,完善政權建設,使百姓安居樂業。
史書記載,洪水退去後,一塊塊平原露出水面,他帶領人們在田間修起條條溝渠,引水灌溉,種植粟麻等農作物,還讓人們在地勢低窪的地方種植水稻。
如此一來,不僅治理水患獲得巨大的成功,而且農業生産也取得了進步。
至此,人族由於有了第一次大規模的集體協作以及密佈的水網工程之後,在夏禹的英明領導之下,人族迅速從之前大水的陰影中走了出來,而且他們還迅速打破了阻礙前進的囚籠,人族進入了了史無前例的輝煌時期!
時間飛逝,轉眼間百多年的時間已經過去,此時大禹已到晚年,連下屆人皇也已選出,可自己卻久久不能證得人皇之道。
這樣他有些感到意外,此時他對人族的貢獻要遠大與其餘的四位大帝,就連人族最後一位軒轅黃帝恐怕在人族的貢獻上也比不上他,可是現在他偏偏沒能證道,這其中好像少了點什麼。
…………………………
洪荒,東海,蓬萊仙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