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臺時寧桐捏著話筒的掌心都出汗了,但好在前面的流程設定的很簡單,主創人員一一講解自己對電影對自己飾演的人物的理解,然後主持人便調節現場氣氛搞了個抽獎互動環節,這個環節結束之後,又圍繞著電影講了一些情況後便進入了最關鍵的一步——電影試映。
主創人員們落座觀影席第一排,現場的燈光暗了下來直至漆黑,緊接著大銀幕上開始有了畫面。
觀影人數不多,只有三百多人,但這些人幾乎都是各大社交平臺上的知名影評人,除開影評人這部分外就是媒體和記者,當然還有一小部分影迷朋友,這些影迷有一大半都是沖著周海淑來的。
雖然今天周海淑人沒有到場,但她的電影首映,鐵杆粉還是想辦法弄到門票過來支援了。
大家都在專注的看著大熒幕,而寧桐卻回頭看了下身後的觀影席,她看到最後的影迷區亮閃閃的燈牌,上面都是周海淑的名字,而僅有的幾個寫著自己名字的燈牌被擠在了角落,那麼的微不足道。
寧桐紅唇微抿,收回了視線,放在了熒幕上。
這是寧桐第二遍觀看電影正片,可在電影院裡觀看和在會議上用投影儀觀看的感受完全不同,在這裡她更能融入進角色之中,讓她的情緒隨著角色和劇情而波動。
看到感人的淚點片段時,寧桐偷偷注意了下週圍那些影評人的情緒,發現大家都捏著紙巾在擦拭眼角的淚光。
一部電影如果能將幾位觀眾感動到流淚,那並不能證明這部電影拍攝的有多好,因為這觸發淚點的橋段可能只是引起了那幾位觀眾的共鳴而已。
可若是將百分之八十的觀眾都給感動到流淚,那說明這部電影是拍攝到位了的。
喜劇片如果做到讓大家開懷一笑,那就說明這部片子成功了,而親情片若是能讓人感動到流淚,也說明這部片子是成功的。
寧桐擦了擦自己眼角的淚光,一直懸著的一顆心算是落了下來。
105分鐘的電影轉眼便播完了,影廳內的燈光逐個點亮,主持人再次回到熒幕前的舞臺上,他簡單地說了幾句後,便宣佈進入了席間觀眾的提問環節。
專業的影評人們紛紛起身向於冰提出一些關於為什麼要拍這樣一部電影,以及電影先要暗示大眾什麼的一些深度問題。
於冰為影評人們一一作答,回答的無比完美。
於冰作為在國際上都享有盛譽的金牌導演,很多影評人觀眾都會沖著他去看這部電影,因此他成了提問環節的重頭戲。
差不多過了半小時,關於電影的部分解答的差不多了之後才輪到記者們。
於冰的電影作為年度重頭戲,其中的演員人氣也不低,各家媒體自然擠破了腦袋都想來。
不過他們提的問題可就不像影評人那樣都是圍繞著電影的,記者們更多的是沖著演員來的,他們想要報道的是演員們的相關,只有這些內容才會給他們帶來大量的流量。
周海淑這個影後不在,記者們便都圍繞著寧桐提問,各式各樣五花八門有意思沒意思的問題都有,寧桐至始至終都保持著微笑,銘記著於冰的話,該說的說,不該說的婉拒。
“桐桐,當初你怎麼會想到要去試鏡《神廚》呢?”
記者們都以為寧桐會回答什麼於冰是個好導演,《神廚》是個好劇本這樣的官方回答,結果寧桐只回答了兩個字:“想紅。”
“那請問桐桐,您和顧銘先生是因為《神廚》結識的嗎?這部電影的投資人是顧銘先生。”
“抱歉,這是我的私事,不方便在現在回答。”
“剛剛觀看電影的時候,我發現寧小姐你並沒有專心看電影而是一直在東張西望看觀影席,是因為已經熟悉劇本而對電影內容並不感興趣了?一部好的電影是值得一遍又一遍的觀看琢磨的,這是不是代表著這部電影對於寧小姐你來說,不值得多次看?”
之前的記者提的問題都非常的溫和,和這位記者的犀利問題形成鮮明的對比。
寧桐沒想到自己的這點小動作都被人捕捉到,還被拿出來說事,妄圖詆毀電影本身的質量,這明顯是來找茬的。
寧桐將話筒換了隻手捏著,臉上依舊保持著微笑,道:“於我而言,角色與我已經融為一體,因此電影之中的情節等同於是我的另一人生,我對這個人生發生的事情早已熟爛於心,何須要這一段影片來回味,所以值不值得這個問題不應該問我,應該問各位觀眾。”
寧桐說著將視線落在最後面的影迷席,“各位影迷朋友,麻煩你們告訴這位記者值不值得。”
寧桐話音還沒有落,影迷席便響起了激動地回應聲:
“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