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論文甚至於做了資料統計分析。
比如你做了10秒鐘的快速奔跑,變相,滑步等無氧運動,那就有36秒的時間,在場上慢跑,散步,還有叉腰站著看。
後者顯然是有氧運動。
而很顯然,你在場上散步和叉腰的能力,和喬丹沒什麼區別。
想要提升自己在場上的表現,關鍵在那反覆完成的十秒鐘無氧劇烈運動。
所以優先訓練的是短劇的衝刺跑。
真有多餘的時間了,再去考慮有氧的長跑。
唐森覺得現有的訓練方案,都需要做一個整體上的調整。
也就是在保證現有運動能力的基礎上,把訓練的側重點,從力量對抗,改變到速度的體現上。
從一靜,變成一動。
所以唐森在訓練計劃中增加了大量的衝刺跑,負重衝刺跑,爆發力衝刺跑之類的訓練專案。
從模擬結果來看,效果不錯。
布朗本來就足夠敏捷,無論是橫移還是轉身,速度都不慢。
他有這方面的天賦。
“還有彈速和蓋帽。”
唐森又在模擬中想到了一點。
大量的補防,勢必要求你有更好的彈速和蓋帽能力,這樣才能在補防時快速起跳,完成干擾。
所以在訓練計劃中,唐森又加了一些負重的爬梯,單腿跳等訓練專案。
有了大方向,接下來就是慢慢調整。
然後還是一天隔一天的練。
一天身體,一天技術。
技術就以控球,投籃為主。
看著自己不斷增加,逐漸變長的訓練計劃,唐森抬頭看了一眼正在休息的布朗,忍不住在想,自己對布朗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了。
這等於是什麼都要練,什麼都要會了。
他才19,剛進入聯盟,得給他足夠的時間慢慢發育。
但轉念一想,自己有系統。
以自己現在的訓練加成,一個月的時間,可能相當於正常三個月到半年的訓練效果。
7月份開始,到10月份新賽季,一共三個月的時間。
利用好了,布朗相當於練了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
而且還不是賽季中,是真正的休賽期,全身心的訓練。
這直接相當於他練了三個賽季。
所以辛苦肯定辛苦,但勢必收穫巨大。
唐森起身,招呼布朗繼續訓練。
現在就等抽籤大會,看布朗最終會去什麼球隊了。
等塵埃落定,他也能收收心,專心訓練。
時間過的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