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熱身跑道上,葉欽擦了擦額角隱隱的汗漬,輕呼了一口氣,他準備跑做個幾趟的起跑訓練,男子200米的室外賽,他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參加。
起跑訓練內容並不複雜,就是上起跑器,感受一下場地,然後運動員自己心裡按照比賽開始的節奏,進行二三十米的起跑和加速跑。
又要進行男子200米的比賽,雖然是同樣的跑道,也是短跑比賽,但對於個人的心理上的感覺卻是完全不一樣的。
葉欽雖然是400米出身,但在大多數人眼裡,他的男子200米成績,比他在男子400米上的表現好得多。
田徑隊裡其實有不少聲音都在建議,讓葉欽轉項,不過後來蘭迪亨特爾接手後也都沒有出現轉項的情況,這事情漸漸的也就作罷。
而且男子短跑專案一百米和二百米,二百米和四百米,兩者相互兼項的選手不少,都是短跑,其實內裡很多都是共通的。
葉欽先是在跑道上原地再次細緻地活動了一下腳腕關節,對於起跑訓練這種雖然是熱身,但其實強度很大。
差不多在起跑瞬間是屬於百分之九十,甚至百分之百的發揮,身體需要特別的小心謹慎。
很多運動員在未收到傷病之前,對於這方面的身體保護不足,腹股溝拉傷,韌帶撕裂,跟腱斷裂等等傷病,都是在這個時候造成的。
在田徑場上,經常能夠看到不少運動員突然比賽之後出現傷病,也是這個緣故,肌肉太緊了,賽前沒能充分的讓身體熱起來,調整狀態。
驟然一發力,很可能就出現一些意外。
田徑專案,尤其是短跑專案,對身體的負荷雖然不低,但對抗性並不強,受到外來因素造成傷病的原因其實比較少的。運動員如果保養得當,其實還是能夠有挺長的職業週期。
只是年輕的運動員,身體各方面都處於最佳,並不能引起重視,只有經歷過幾次傷病之後,才會把這些東西重視起來。
一般到了退役的時間點,傷病是一方面,另外一個也是身體巔峰不再,隨著年齡漸大,身體的恢復能力和扛傷病能力減弱。想要在一場比賽裡出好成績,往往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進行調整和準備,週期上來說也十分累人,種種原因之下,漸漸的也就淡出了。
葉欽對於賽前的熱身,對於身體的保護,之前和楊耀或者劉陽宇一起訓練的時候,兩人都能夠感覺葉欽在這方面做得格外的仔細。
其中有之前跟嚴凝、聶方平學習和訓練養成的良好習慣有關,另外一個也是葉欽在何俊受傷後明白了一點,像他這樣的出身,幾乎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賽場上,他的身體是最重要的武器,是他達到目標實現理想的最重要工具。
所以,哪怕熱身訓練再繁瑣再細緻,他都一點不嫌煩悶的認真完成。
拉伸了一下肌肉,蹦蹦跳跳了一陣,接著俯身蹲到了起跑器上。
跑200米和跑400米對於起跑的要求不一樣,相對來說,更需要注重起跑反應和起跑加速,他有段時間沒有跑男子200米,這個時候側重的就是起跑反應和起跑加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