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君。”京澤無奈,只能反問。“從漢室正統而言,除了天子與尚在襁褓的皇長子外,已經並無他人可承襲,難道非要誓死抵抗,弄得漢室絕後才行嗎?而且,天子終究只是一個少年,一直到現在才十八而已,為什麼一定要他如何如何激烈呢?”
“那漢臣呢?”崔琰不免再問。“漢家養士四百年……”
“八成都死在靈帝初平年間了。”出乎預料,京澤依舊和氣。“我舅父便是那時死的。然後董袁之亂、西遷之事、東狩之事,遷延至此,還能剩下幾個漢臣?若崔君是指執金吾(李邵)與太尉(劉表),不如早早休了這個心思……執金吾之所以消失不見,不是去準備什麼去了,而是其人之前便準備劫持天子降服求生,去尋我商議時被我扣押在三江口;太傅更是早早預備下了去丹陽的船隻,準備即刻渡江去尋陶徐州,儼然是借後者的面子與士威彥入洛的機會,求個安生。”
崔琰沉默一時,他下午剛從劉表那裡來,如何不知呢?
“崔君還有什麼想問的嗎?”京澤疲憊至極,只想早些結束。
崔季珪緩緩搖頭:“沒有了……其實亂世如江河,人人爭渡,我等一開始便礙於眼界乘錯了船,為天下大勢所棄,那到此時還能有什麼可求的呢?唯望足下保重。”
言罷,其人直接行禮告辭,倒也沒有失去風度。
京澤不以為意,轉身自去休息。而等到第二日一早,其人便立即出發,準備從城南江畔渡口處往歸三江口。
然而剛到江畔,渡口軍官便帶著一名老僕求見,據軍官說,昨夜深夜時分,有一個叫崔琰之人持了太尉文書,往渡口處借了一艘小舟,本以為他是要乘船逃竄,結果此人獨自行船到江心,只在勾月之下飲了一壺酒,然後便直接跳江而去,不見屍首……唯獨上舟前其人曾言,若今日京車騎至此,務必要讓他的家僕代他謝一謝才行。
京澤聞言,居然沒有意外,只是平靜招呼崔琰那名老僕上前:“老丈,你家主人有何言語?”
“回稟車騎將軍。”畢竟是崔琰隨身多年的僕從,說話居然有條不紊。“我家主人只有兩言,一則謝過車騎將軍多次誠心照顧;二則,是要老朽轉告將軍,他不願意降,不是因為對燕公心懷耿耿,也不是擔心燕公會容不下他,而是離開北面太久,將來燕國的天下他這等舊時士人,著實不知該以何等身份立足……而他今日投江,也不是什麼殉死之意,乃是亂世如渡河,著實辛苦,臨到江畔,雖然也可苟且,卻已然力盡,著實不願再走罷了。”
京澤終於動容。
江水東行不止,這位大漢車騎將軍立於江畔,久久不語,而等到回過神來卻已經不知道過去了多久,而眼見著身前崔氏老僕仍在俯首相對,其人不由懇切相詢:“老者可有去處?”
“車騎將軍無須為老朽勞心。”崔氏老僕緩緩而對。“僕雖區區孑然一人,可北面崔氏尚在,且在城中靜待,等此地戰事平息,自可收拾主人遺物,往歸清河老家。”
京澤即刻頷首,卻是兀自上船去了。
而等到他乘船逆流而上,往歸三江口,更是有條不紊,先是給韓銳寫了信,讓袁皇后隨身攜帶,並親自送後者帶著一個假子順江而下與天子匯合。隨即,又喚來自己妻子袁氏,帶著包括那皇子,也就是呂布遺腹子在內的十幾個孤兒一起,攜帶一封寫給故友杜畿的書信往北面安陸方向而去——他知道徐公明為人謹慎,又是個軍紀極嚴之人,再加上這封給杜畿的書信,自己妻子還有那群收養的孤兒在彼處絕不會出錯。
等到一切妥當,其人又等了三日,約莫著妻子、天子一行人都已經來不及追索,這才發信給上游沙羨韓義公處,讓後者順江而下,來接管漢室朝廷的最後一支兵馬。
而信函發出以後,當日晚間,京有喜復又釋放了執金吾李邵,將兵符軍令一應委之,然後仿效崔琰那般,行船江心,飲酒之後,從容著甲投江,一去不回。
沒有與李邵促膝長談,不是對方不配什麼的,而是沒必要。
至於尋死的理由嘛,太多太多了……譬如之前為了那個孩子對漢室、對燕國的雙重負罪感;譬如做了這麼久的間諜,回去坦露身份只會成為史書笑柄;譬如想用自己的死換來燕公對小天子與‘皇子’的饒恕,這點京澤相信公孫珣一定會懂,也一定會同意。
但是,這些理由也都不是理由,真要腆著臉活下去,還是能活的。最主要的一個理由,卻還是崔琰說的更透徹一些——人生如行路,而亂世卻更艱難,宛如負重渡河。
而所負的道德、倫理、利益、價值、性命、人心、功業,這些東西對於天賦並不是很出色、性格也有些幼稚的京澤而言未免太過沉重了,而他偏偏不自量力,想要多負多得。
故此,行至於此,哪怕對岸就在眼前,他也已經疲憊不堪了。
正所謂:行百里者半九十,負重渡河者多溺於岸旁。
————我是疲憊不堪的分割線————
“臣松之案,及漢末,楊彪、京澤負漢室之任,河北全覆而走之中原,中原全覆則走之江夏,江夏不存則出帝而降自死於江水。後人或笑二者迂拙,皆徒勞亡於三江口。不知時局至此,已萬無可存之理,楊、京二忠,亦不過吾盡吾心已耳。俗語有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亦可乎?”——《典略》.燕.裴松之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