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謙終究還是壯懷激烈的上任去了,他生在丹陽這種邊鄙之地,自幼好武,對於西征涼州這種差事簡直是一萬個樂意……更不要說,之前黃巾平亂後無數功臣得以晉升,非但是三位主力功臣各自掛將軍印,便是其各自下屬也紛紛完成了仕途上的躍遷。
而以陶謙的資歷,想來此番出征只要稍有小功,回來必然是要享用一大郡的,而若能立有大功,封侯得郡說不得要雙雙拿下。
然而,陶恭祖志得意滿,一路南下,六月底剛到洛陽就聽到了朝廷在大肆封侯的訊息……不過不卻是他的,而是給那十二位中常侍的。
所謂有侯爵的加戶,沒侯爵的統統補上,十二位中常侍如今一個不拉,號稱十二候!
理由是什麼呢?答案是去年征討黃巾有功……漢室規矩,非軍功不得封侯嘛。
當然了,洛中民間傳言,這是十二位中常侍造裸泳館讓天子避暑避舒坦了,天子酬功給的獎賞。而據更小道的訊息說,天子第一日進去避暑時便曾直言左右:
“若萬年如此,真是堪比神仙!”
不過,這個訊息不清不楚,後宮也不是人人能去,或許只是謠言……更多的證據說明,還是之前張讓、趙忠等人替天子斂財的計劃獲得了一定見效,大量的錢財從州郡進入洛陽,最後集中到了西園,讓天子分外滿足。
一個明證是,天子主動要求大司農將其管著的官庫給搬到了西園堂上,還起名叫萬金堂……雖然不清楚這種白白浪費人力的動作到底有啥意義,但據說天子看了是很覺得養眼的,整個人都很滿足。
朝廷在打仗,天子在斂財……就當他是為國家斂財好了,暫且不提。可是,以平黃巾的名義給十二個宦官封侯到底算是怎麼一回事?!陶恭祖是一萬個不服。
須知道,當日平黃巾後,舉國上下,也就是幾個持節主帥給了爵位上的賞賜,再往下,如郭典,那是死了以後追贈的侯爵……而如今,十二個宦官,到底幹了什麼,就軍功封侯了?!真要封侯,那幾位都尉、中尉,在朝中做議郎的傅燮,回家的曹操,之前殉國的幾位太守,怎麼輪也輪不到這十二個宦官吧?
所以,何止是陶謙不服,怕是天下軍伍之士皆不服!
實際上,已經有人將天子這個動作與之前加賦的事情放在了一起,說加賦是天子失信於民,而這次封侯是天子失信於士。
不過,前線軍務緊急,陶謙來不及跟往日同僚一起罵幾句宦官誤國,就急匆匆的掛上了他揚武都尉的印綬,帶著給他的部屬,趕緊往長安以西去匯合皇甫嵩了。
然而,七月中旬,陶恭祖一路辛苦引兵來到扶風,卻迎面又捱了一棍——原來,自己此番出征的舉主,左車騎將軍皇甫嵩因為蝗災被罷免了!
非只是罷免,還收走了他的左車騎將軍印綬,還削了爵位,縣侯重新變鄉侯,八千戶變成六百戶,皇甫嵩只帶著一個爵位滾回家養老去了……此情此景,只能說公孫珣和朱儁真的是有先見之明,這兩位怎麼說都沒削爵啊,尤其是公孫珣,一開始就避開了燙手的車騎將軍,此時居然還能掛著一個將軍印在家裡種地。
當然了,說一千道一萬,不管是如軍中流言那般天子不想再以皇甫嵩為帥,以免其權柄過大;還是如洛中傳說,乃是皇甫嵩之前彈劾趙忠宅邸逾制,引發了報復……唯一確定的是,昔日黃巾功臣,或主動或被動,或巧合或有心,如今已經盡數被朝廷雪藏;而與此同時,宦官勢力再度高漲,徹底把持了朝局!
但不管如何了,早已經對局勢憤懣不已的陶恭祖在長安枯等一月,終於還是等到了朝廷的主力大軍。
司空張溫配上了因為皇甫嵩罷免、朱儁守孝從而合二為一的車騎將軍印,為大軍統帥;執金吾袁滂為副帥;加中郎將董卓為破虜將軍;舉豫州刺史周慎為蕩寇將軍;又令沿途扶風、河東,兼涼州諸郡國刺史、兩千石統一劃撥排程……當然,揚武都尉陶謙作為皇甫嵩舊屬,也歸入其中,參贊軍事;與此同時,被黨錮十幾年的關西名士趙歧也被舉如車騎將軍府中為長史。
最後,包括駐紮在南陽的孫堅等各地郡國精兵,還有專門刨去了昔日討黃巾有功之臣的北軍五校,以及西涼、三河騎士,全軍浩浩蕩蕩,近十餘萬眾,盡出關西。
八月下旬,大軍彙集完畢,主帥張溫以扶風美陽為大本營,開始平定西涼之叛。
美陽這個地方,位於一個三岔路口,往西可以通向涼州漢陽郡,往北可以通向涼州安定郡,身後則是渭河平原,也就是關中腹心之地了……這地方自然沒有選錯。
然而,經過一系列內部政治鬥爭,漸漸獲得了叛軍指揮權的韓遂、邊章絲毫沒有被十萬朝廷大軍嚇倒的意思,他們居然大舉動員,聯合了鮮卑、羌人、雜胡,也湊出了十萬之眾,然後主動舉大軍沿著西路而來,雙方在美陽對峙交鋒。
而且你還別說,屢次交戰,都是朝廷兵敗。
這裡多說一句,向來所向無前的孫文臺這次吃了個大虧,他開戰後不久,領千餘騎兵在美陽北面遇到叛軍主力,被打的全軍覆沒不說,這隻猛虎本人也幾乎戰死,被部屬捨命救回來以後更是發現官印都丟了。好在戰事危殆,也沒人要處罰他,但卻只讓他參贊軍務,不許他獨立領兵了而已。
當然了,朝廷的底氣畢竟還是足的,張溫這邊不僅軍士比對面的雜胡精銳,將領的質量和數量也都遠高於對面的韓遂等輩,至於說背靠渭河,後勤補給比那些雜胡強多了……於是,在交戰了一月之後,眼見著叛軍中的各路雜胡因為後勤問題漸漸失散,紛紛前往左馮翊、河東等郡劫掠,當面的叛軍主力兵力越來越少,張溫終於採納了建議,分兵相對。
一路為趙歧,引兵出北路,往安定去,試圖聯絡還在涼州苦守大城的忠漢勢力,並沿途掃蕩侵擾河東、左馮翊的雜胡;一路為董卓,引兵從右扶風的渭水南岸而走,試圖饒到叛軍側翼夾擊。
話說,趙歧那一路路途遙遠,而且趙歧本人也快八十了,所以一時難以獲得明顯戰果;可董仲穎卻是身經百戰,再加上此番在自己熟悉的關西作戰,還與本地扶風太守鮑弘合作得當,所以這一路幾乎是一戰成功!
雙方甫一交戰,獨立領兵的董卓便將韓遂、邊章等叛軍打得節節敗退!據說李傕郭汜二人尤其出眾,董卓的長史劉艾還公開在軍中拿全軍覆沒的孫堅出來作對比,所謂捧兩個踩一個……使得孫堅一度淪為軍中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