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平二年的整個正月,天下的局勢都在不停的敗壞。
關東方面,戰爭後遺症開始全面爆發,盜匪、流民、瘟疫,與此同時,偏偏戰亂後的各州郡還缺少糧食,缺少錢財,缺少軍備……這種情況下,便是有著皇甫嵩坐鎮的冀州都無法控制局面,何況其他地方?
須知道,亂處並不只是一個冀州和中原,盜匪、瘟疫、流民全是長腿的!實際上,從傷寒爆發那一刻開始,整個關東核心地區,便開始紛紛朝著失序滑落了。
與此同時,關西方面也不遑多讓。
漢中的五斗米教張修依然沒有被剿滅,但始終也沒擴張,可西涼的叛軍卻在日益做大,或者說,整個正月,涼州的壞訊息就沒斷過。
大漢涼州十個郡外加一個屬國,然而自張掖往西,所謂張掖、敦煌、酒泉、張掖居延屬國,這三郡一國無論是郡國的力量還是地理限制原因,都是不可能對局勢有什麼大的影響。
剩下的,則是武威、安定、北地、金城、隴西、漢陽、武都七郡。
一開始叛亂是發生在隴西郡和金城郡的交界處,主要人員是隴西郡的漢民盜匪和金城郡的湟中義從胡人部落,這個時候就是典型的官逼民反,也是韓遂來洛陽前就發生的事情,算是叛亂的第一個小階段。
然後,就在韓遂趕回去的途中,這兩撥人便迅速做大,於是他們就聯合起來,胡漢兩邊各自推舉了一個首領,也就是北宮伯玉和李文侯了,並稱將軍,這算正兒八經的扯旗造反了,同時他們的活動範圍也轉移到了金城郡內,並開始四處攻城略地。
但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時候他們依然不能算成氣候,這點看他們大本營就知道了,他們當時的大本營還是湟中義從的老家,也就是青海湖往東面一點的那地方……這算是第二個小階段。
緊接著,便是那場漢軍護羌校尉殉國的一戰了,這一戰漢軍全軍覆沒並戰死一位兩千石不說,更重要的是韓遂、邊章這兩個西涼州中名士被趁勢裹挾了進去,這使得整個叛亂的性質發生了改變……實際上,這支叛軍很快就公然打起了誅宦的旗號,並順勢掃蕩了半個金城郡!
這是第三個小階段。
而就在正月裡,訊息繼續傳來,叛軍打著韓遂、邊章的旗號幾乎是秋風掃落葉一般迅速全吞了整個金城郡,金城太守陳懿殉國,叛軍佔領了一個完整的郡國……這是第四個階段。
到此為止,最可怕的依然不是戰局,而是說到了這個時候涼州刺史左昌居然還在作……他因為倒賣軍糧被蓋勳等涼州本地人給檢舉,心生不滿,便讓蓋勳還有其他州中從事領兵出城去略陽等當路的小城做抵抗,自己留在擁有完備工事的漢陽郡郡治冀城內安坐。
據說,是有坐觀蓋勳等人生死的念頭。
然而,有了韓遂、邊章,有了一郡之地的西涼叛軍早已經今非昔比了,數萬之眾饒過略陽城,直趨冀城之下!左昌驚慌求援,但他來到涼州以後所作所為盡失人心,幾乎無人願意去救!
當然了,板蕩見忠臣嘛,忠臣總是有的,涼州州從事蓋勳這個人再一次站了出來,他半是威脅半是請求,終於將部隊帶回到了冀城。
而這個時候,左昌也不敢作了,立即對蓋勳言聽計從,蓋勳獲得主動權後,首要一個措施便是請求赦免韓遂和邊章。
但事到如今,邊章和韓遂哪裡還有回頭路?兩人直接回復,要是左昌早聽蓋從事的話,一個月前來招降他們,他們都還能回頭,可如今已經殺了一個郡守,吞了一個郡,還圍了刺史,哪裡還有赦免的餘地呢?
不過,這二人不知道是因為援兵回來堅城難下,還是真的心中有愧,居然撤兵走了。
涼州一場大戲,關東慘絕人寰,對比之下,河內這裡自然可以稱得上是一片太平。
首先,根本原因肯定還是河內遭遇的戰亂規模較小,並且在一開始便妥善安置了流民;其次,不知道是按照天人感應來說公孫珣這個主政者很有威德呢,還是公孫大娘教下來的防疫策略終究是起了作用……但反正,傷寒沒有在河內擴散成疫。
當然了,公孫珣這裡也肯定不是一團和諧、毫無問題,不然呢,之前呂範和王修之間突然顯露的矛盾算什麼?
這一點,哪怕後來二人偃旗息鼓,也足夠讓公孫珣心懷耿耿,一時頭疼了。
沒錯,呂範那日與常林的爭執,其根本並不在於什麼本地士子和外來元從的矛盾,而在於呂範和王修……這主要是公孫珣的位階太高的緣故,衛將軍的權力實在是遠高於一個太守的職權,再加上平定黃巾之亂後,這位薊侯身上的政治光環依然閃亮,所謂強龍壓頂,有公孫珣在這裡,地頭蛇單獨形成不了勢力,也蹦躂不起來!
而呂子衡呢,也是個聰明人,他很清楚,什麼人才是自己真正的對手。
公孫越再得信重,那關他什麼事?
關羽再橫,能跟他搶總幕府的位子?
之前所有人都以為是審配咄咄逼人,但呂範早早就看出來了,或許審正南確實有那個競爭力和影響力,但是公孫珣卻從來只是將對方用作方面之任……而沒有公孫珣的認可和支援,他審配註定在短期內不會造成威脅。
那麼,再拋去毫無這方面想法的婁圭,唯一一名能對他呂範地位進行衝擊的就只剩下一個深得公孫珣信任的王修王叔治了……這一點,呂範早有察覺,王修心知肚明,公孫珣也瞭如指掌。
只不過,沒來河內之前,王叔治空有能力、忠誠以及公孫珣的青睞,卻毫無羽翼。而且他為人謹慎,從不越矩。所以,雙方相安無事,甚至頗有合作。
而如今,常林、棗祗,尤其是身為河內士子領袖的常林的出現,卻意味著王修陡然間已經有了跟呂範叫板的實力了……
坦誠的說,公孫珣有些後悔自己用人失策了。
常林固然是個務實嚴肅的君子,但他天然具有地方領袖風采,除了韓玄、張承這種明顯以公孫珣幕府為跳板去出仕的人外,其他年輕的河內士子普遍性以他為主,讓這種人去王修手下,難免會讓河內士子自然而然的產生偏向。而王叔治一個純臣,固然不會主動去爭,但支援和偏向他的人一多,卻也是身不由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