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一萬步說,顧蘭就是看這個弟弟不順眼,非要置他於死地,他也只會派人下手,哪有自己親自動手把人掐死的道理,他還要不要臉面了,他又不是瘋了。
孫婕妤所謂的證據,十三皇子所謂的證詞,表面上無懈可擊,只要深究下去,總能發現問題的,因為顧蘭不可能這樣做,他的腦子還沒有壞掉。
偏偏皇帝就不追究了,他相信了孫婕妤的說辭,認定了這件事就是顧蘭做的,誰的話也聽不進去,甚至把王皇後的去世都算在了顧蘭的頭上,讓元琪十分心寒。
就算是皇帝唯一的嫡子,就算是正式冊封的儲君,一個剛出生就沒了母親的孩子,在宮裡長大總是會比較辛苦的,他說不定會羨慕自己的兄弟姐妹都有母親。
皇帝此舉,無疑是在太子心上狠狠地插了一把刀,這比所謂戮弟的罪名,更讓元琪無法接受。
流放南疆三年,顧蘭夫婦和元琳也就罷了,雖然生活清苦些,至少沒有性命之憂。
元琪則不然,他好幾次差點死在了南疆。可能是當年在孃胎裡沒有搶過元琳,元琪生來體弱多病,所幸宮裡不乏名醫良藥,他從小好湯好藥被人養著,順順利利長到了十來歲。
南疆潮濕的氣候和濃鬱的瘴氣對元琪幾近致命,他能活著離開紅河郡,已經算是福大命大。
六年前,皇帝不知是想通了什麼,突然就要顧蘭回京,虞妙歌不肯讓顧蘭走,說是此去危機重重,他的那些兄弟,未必會讓他活著回去。
顧蘭堅持要走,他說這是他們最好的機會,也是最後的機會。
如果他能回去,他什麼都不會再顧忌了;如果他回不去,元琪元琳也會有機會回去的,皇帝愛屋及烏,遲早有一天會心軟的。
元琪至今記得顧蘭那時的表情,那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平靜,彷彿早已看透了人世間的種種。
元琪莫名有些害怕,他問顧蘭可不可以不走。顧蘭搖搖頭,說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必須要做的事。
虞妙歌一語成箴,顧蘭果真沒能回到遙京,他在距離京城不到三百裡的地方遭遇潛伏多時的刺客,苦戰不敵。
除了皇帝本人,誰也不知道他當時召顧蘭回京是為了什麼。但在顧蘭身故以後,皇帝恢複了他太子的身份。
元琪不得不承認,他的父親是非常瞭解祖父的,不管他曾經怎樣忌憚過這個兒子,在他遇刺身亡以後,他忘掉了他所有的錯處,記得的,都是各種好處。
就是元琪如今擁有的一切,都是因為他是顧蘭的兒子。
皇帝永遠不會承認,顧蘭的死自己才是主要因素,他把一切怪罪在顧茂頭上,從此徹底冷落了他。
看到皇帝臉上露出懷唸的表情,元琪心裡陣陣冷笑,可他面上什麼也沒表示出來,還淡然道:“果真如此,父王說他兒時常和大伯比武,屢戰屢敗,屢敗屢戰。”
對於小孩子來說,兩歲的年齡差距是不可忽略的,顧茂又是天生的學武奇才,顧蘭比不過他,其實一點也不稀奇。
提起顧蘭,皇帝的眼神愈發柔和,他想起顧蘭比如今的圓圓更年幼的時候,看到顧茂有張貴妃,顧芝有李淑妃,顧若有陳皇後又有楊德妃,羨慕地不得了,就問他自己的母親哪裡去了。
皇帝如何答得上來,那會兒顧蘭才剛開始認字,跟他解釋生死無常這種事,顯然是不可能的。
皇帝甚至不記得顧蘭當時具體說了什麼,反正最後的結果是,父子兩個抱頭痛哭了一場,顧蘭的問題最終也沒得到答案。
雖然立了陳皇後為繼後,可皇帝的初衷是希望有個人出來統攝六宮,同時告訴後宮其他人,他的嫡子只有顧蘭,不會再有第二個了,讓她們勿生雜念。
但是皇帝從來沒讓陳皇後撫養顧蘭,他寧可讓她養著沒改玉牒的顧若。
顧蘭是皇帝親自養大的,不管最後幾年,他是如何對待這個兒子的,之前二十多年的時間裡,他對顧蘭的疼愛絕不作偽。
如今顧蘭不在了,皇帝只能把自己的感情寄託在元琪和圓圓身上。
皇帝之所以急著給元琪納側妃,是考慮到陸珊年紀太小,他等不及四五年以後才能看到曾孫了。
但是元琪的話提醒了皇帝,一旦側妃在正妃之前生子,元琪日後的嫡子就會面臨顧蘭曾經的處境。
皇家不比普通人家,嫡庶之分沒有那麼分明,如果元琪只是普通宗室也就罷了,太丨祖皇帝有規定在先,事關王位繼承,嫡庶規矩是亂不了的。
可他一旦立了皇太孫,事情就不是那麼簡單了,元琪的側妃出身不會太低,若是早早生了長子,日後王妃進門,庶長子年長嫡子好幾歲,倒也是個問題。
見皇帝還在猶豫,元琪又平靜地補充了句:“昔日東宮也有不少美人,可孫兒沒有異母的弟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