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太丨祖皇帝顧修建國時, 盛寧王朝的領土東臨大海,西到格桑高原,北至大漠,南抵雲蒼山脈,是中州大陸當仁不讓最強大的國家,真真正正做到了天丨朝上國,萬國來朝。
此後的太宗、世宗、高宗三朝,盛寧王朝的國力都很強盛,哪怕北方的主要對手從鐵勒人變成了烏雅人, 可長達百餘年的時光裡,無論是鐵勒人還是烏雅人,他們的足跡都不曾越過星宿川。
顧修曾經說過, 顧家的皇帝絕對不能躲在士兵身後,他們的血統和驕傲不允許他們這麼做。在先皇神宗皇帝之前, 顧家的四代皇帝都是上過戰場歷練的,整個王朝的風氣也是驍勇好戰。
命運的轉折點出現在元壽二年。
那一年, 烏雅人對星宿川發起了前所未有的猛烈攻勢,雙方交戰激烈,死傷無數。
在陣亡者的名單裡,有兩個非常重量級的人物。
一個是盛寧王朝的皇太子顧頌;另一個是光明王朝的皇太子拓跋光。
星宿川一役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勝利者,雙方最後不得不停戰都是因為已經耗不起了。
顧頌戰死那年二十八歲, 留下一子一女。面對襁褓中的嫡長孫和已經成年的庶子,高宗皇帝猶豫了,他是該立皇太孫, 還是該立皇太子。
從感情上來說,高宗皇帝肯定更想立太孫,那是他親手培養長大的太子留下的唯一骨血。可理智地想過以後,高宗皇帝放棄了這個想法,最終立了庶出的五皇子顧順為新任皇太子。
高宗皇帝那年已經五十歲了,小皇孫卻還不滿周歲,他沒有自信自己能夠活到太孫可以掌握政權的年紀。
就算是在太平盛世,幼主登基也是不利於皇權正常交接的,若是年幼的太孫上位,那就更不得了,與成年皇叔發生沖突幾乎是避無可避。
當時的盛寧王朝已經處在內憂外患之中,高宗皇帝不敢冒險,他要對他的國家負責。
顧頌當太子當得太合格了,文治武功無一不精,他又是嫡長子,最是名正言順不過。
因而顧頌活著的時候,他的弟弟們都老實得很,從來沒人肖想過皇位,大家都想著日後當個閑散王爺就好。
等到顧頌去了,高宗皇帝再看以前很順眼的庶子們,哪哪都不順眼。他們比起顧頌,實在是差得太遠了,最後挑出顧順,也是矮子裡頭拔高個,就他看起來稍微好一點,尚有培養前途。
元壽十二年,高宗皇帝駕崩,皇太子顧順繼位,次年改元天啟。
老實說,先皇不算是個昏君,換個風平浪靜的時代,他也許能當個規規矩矩的守成之君。
無奈先皇的運氣很不好,他撞上了一心想要為父報仇的拓跋承志。
同樣是在星宿川一役失去了優秀的儲君,光明王朝的老皇帝比高宗皇帝來得任性,他不顧虎視眈眈的兒子們,愣是立了四歲的小皇孫為皇太孫。
拓跋承志的童年過得很壓抑,為父報仇不過是個說法,他連拓跋光長什麼樣都不記得了,逼著拓跋承志拼命成長的動力是那群想搶他儲君位的叔叔,他必須讓自己變得更強大。
拓跋承志十六歲登基,花了八年的時間擺平所有對他不服的皇叔。
天啟十年,距離星宿川之役二十年後,養精蓄銳的烏雅人捲土重來。
過去二十年,是兩國實力此消彼長的二十年。一邊是厲兵秣馬伺機而戰,另一邊卻是笙歌燕舞毫無準備,因此這一戰的結果,根本是全無懸念。
先皇不是端明皇太子,從小沒有受過專門的帝王教育,而且由於東宮的位置穩固,高宗皇帝對庶子們都是採取的放養態度,只要不貪心不惹禍,他基本上不怎麼管他們。
因此在先皇的身上,很缺乏他應有的責任感。
以至於遷都之後有人感嘆,若是高宗皇帝當初立了太孫,結果肯定會更好些。
因為第二次星宿川之戰,從某種程度來說可以算是當年那一戰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