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最能體現京都繁華之事莫過於由皇家舉辦的詩文大會。
明面上是由興安長公主舉辦,明眼人都知道背後的主人乃是天底下最尊貴的那兩個人。
往年的詩文大會不拘一個格,有功名之人自報家門即可進去,無功名之人,自覺才華橫溢,答三道題便可進去。
興安長公主舉辦的詩會背後勢力太強大,至今無人敢逾矩亂來。
這詩文大會也會便邀京中閨閣中的小姐賞菊,藉此詩會大展才名的也大有人在,日後說親時也是一件美談。
每年從全國各地來京都參加春闈的有過萬,但考中進士錄取不過數百人,這其中有許多人已成家立業,剩下的多被京中權貴瓜分了。
故而,興安長公主舉辦的詩文大會,經過這許多年,早已不是當初的切磋大會。已演變為變相的相親大會,成為繼元宵節之後,才子佳人最喜歡的盛會,也是最考較眼光的大會。
這是一場閨中女兒命運的豪賭。
有眼光好的,相中的夫婿一鳴驚人,官運亨通,自己也水漲船高,封作誥命。
也有人運道一般,一生不過爾爾的。
還有眼光太好的,相中的才子殿試入了皇帝法眼,敢和皇帝強女婿,那下場自然並不美妙。
所以,如今的詩文大會,太過優秀的反而人人認作是皇家之物,沒人敢選。
只是今年的詩文大會,較往年卻早了一些,有心人一聯想,便想到近日清華公主接連出入宮中。
莫非帝後有意令清華公主還俗?藉此次詩會遴選才俊?歷朝歷代駙馬都是殿試之後從狀元,榜眼,探花中選擇,從舉子中選擇未免太過輕率。
只是,清華公主早年為國祈福,出家為道,如今已是雙十年華,條件降低些,也未必便無可能,總之,這是好事。
眾才子精神抖擻,等待賞菊大會的到來,一時間京都菊貴,名菊,奇菊更是有市無價。
待到十五日到來,隨處可見捧著菊花的才子奔赴興和園,一時間車水馬龍,京都的繁華隨處可見。
顯靈宮中,清華公主,殷七七,李真真早已準備妥當,只是,不知為何,三人興致都並不高。
待各自坐進轎子,都卸下了面上的歡笑。
李真真神情不安,內心忐忑,心中事想了又想,卻始終說不出口。
殷七七那日負氣將皇帝皇後賞賜之物,送到了李挽瀾的景陽王府。
路上想象了一下,李挽瀾看到裡面是什麼東西後大吃一驚,後悔不已的樣子,心中惡趣味的得意了一會兒。
可當李挽瀾爽快的把欠條給了她後,一副兩不相欠,老死不相往來的樣子,還是令殷七七傷了心,傷透了心。
尤其是在看到借條後的那首詞的時候,悲痛更如江河決堤一般沖垮了她。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為什麼會是這句!
無可奈何是真的,似曾相識再也不會了。
清華公主閉上眼睛,心中很明白為什麼父皇母後會這麼痛快的答允她提前詩文大會。
父皇母後真的著急了,即便是皇家公主,年歲太大,同樣在門第選擇上會被挑剔。
更何況大涼律命令規定:女子年滿十五不嫁,將罰錢五百,父母兄弟杖責。
她幽幽嘆了口氣,身為女子,貴為公主,又如何?
她看了看簾外,當真能像殷七七講的故事裡的人那樣,可以轟轟烈烈愛一場,活一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