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
“韓愈呢?”
“沒有!”
“柳宗元呢?”
“沒有!”
“王安石呢?”
“沒有!”安孝廉越答越奇,不知她有何用意。心中暗暗思忖,這些人難道都極有名氣,是我不知?他熟讀經史子集,雖談不上無所不知,但史上名人怎麼可能會弄錯?但殷七七不似無的放矢,倒讓他一時不知所以。
許老秀才此時坐在椅上,覺得眼角隱隱發痛,但他心繫殷七七,不知道她做什麼么蛾子,一時間倒未察覺眼角的痛。
“哦!那司馬遷呢?”
“未曾聽過!”
“曹植呢!”
“沒有!”
殷七七明白了,這個世界的歷史除了老子的《道德經》曾經出現過,其餘的都已非那個世界的歷史。
不過,歷史總是驚人相似的,雖有不同,但是該出現的,卻由別的人代勞也都一一出現了。
就好像蟲洞的兩端,兩個平行宇宙,在另一個世界的你,或許在過去,或許在未來,或許默默無聞,或許一鳴驚人。
只有少數少數極其幸運的人,或許能夠穿越蟲洞,在兩個世界裡塑造或參與歷史。
從這一點上來講,殷七七何其有幸,何德何能啊!
殷七七大致瞭解後,胸有成竹,向安孝廉道了謝,對李三小姐笑道:“古人曾有七步成詩之說,不如咱們今日也七步成詩,走到李國老跟前去,看到底能做多少首,你以為如何?”
李三小姐被殷七七激起豪情萬丈,笑道:“有何不可?道長有令,豈能不遵?”
殷七七笑道:“咱們先過了這關再說!”
“不錯!”
亭外好風好景,碧水長天,樓閣雅緻,物中有景,景中有物,隱合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真意。心中一動,道:“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李三小姐一呆,忙提筆寫字,剛要寫,又問道:“詩名是?”
“觀書有感!”
此言一出,意境又不同,似乎寫景,實則寫書,將書比作池塘,將池塘比作鏡子,塘水如此清澈,因為有活水源源不斷的補充進來,這才是點睛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