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九這天,帶著女兒到花街上買了幾枝花,置辦了一點春節的必需品,又幫她買了老師佈置的寒假手工作業所需的摺紙和雙面膠。回到家裡,開啟網易寄來的春節禮包,我們一起貼了春聯,在門上貼上了一張福字。
在花瓶裡插上迎春花,感覺有了那麼一絲年味兒。跟我忙完這些,我開啟電腦完成每日的更新任務,女兒開始做自己的手工作業。
女兒做得很認真,十分投入,一絲不苟製作一朵紙折的蓮花燈籠。看著孩子認真地完成自己的作業,那麼專注的神情讓我十分欣慰。
然而,年味還是淡了,大街上門可羅雀,家裡也顯得有幾分冷清,與記憶中過年那種闔家團圓的熱鬧氛圍完全不一樣,反而格外感到幾分孤獨。
我問女兒,喜歡過年嗎?女兒說,喜歡。我說喜歡什麼?她說可以收紅包,還可以痛快玩耍。
孩子們喜歡過年,因為過年意味著收穫與成長。而大人普遍害怕過年,因為過一年老一歲,過年感覺是在過關,每過一年就失去一些。
現代人普遍都感覺如今的年味兒越來越寡淡了,每年的春節都像是過了個假年,似乎那種充滿歡歌笑語年味濃郁的春節只存在於童年的回憶之中,再也追尋不到了。
現在的孩子,大多不愁吃穿,平時每天過的都跟我們貧瘠的童年過的差不多,所以對過年的記憶大多是可以收到紅包,可以放心玩耍,沒有作業,也沒有家長的訓斥。
我們感覺以前春節熱鬧,大概是因為以前大家都比較貧窮,不逢年不過節吃不到好東西,不到春節就沒有新褂子穿,而過年正好集中起來,一次性補給,集中奢侈一回。所謂的年味,其實更多的是貧窮的味道。
尤其一些超大城市,甚至是大一些的城市,一進入春節前後逐漸就變成了一座空城。城市裡人跡稀少,店鋪關門,留守其中的人不僅感受不到春節的熱鬧,反而格外的冷清與孤單。
那麼,人都去了哪裡呢?自然是從什麼地方來,回什麼地方去了。大都市裡人跡稀少,但大部分平時人丁不旺,街巷蕭索的鄉鎮裡卻人滿為患,平時根本見不到人影的人陸續從全國各地四面八方潮湧而來,讓平日裡冷清的鄉鎮變得熱鬧繁華起來。
那麼,鄉村的年味兒就足夠濃郁嗎?似乎也不盡然,年味兒變淡是普遍現象,從都市到鄉村感受都差不多。
如今春節更像是一種儀式,回家的人也只是走個過程,大年夜家裡人吃一頓年夜飯,放幾掛鞭炮,平日裡久不走動的親戚互相串個門,最多坐在一起打個麻將,吃喝一頓。這樣的日子過幾天也就乏味了,著急要離開,回到自己平時工作生活的地方。
隨著回到鄉鎮的人逐漸離開,原本熱鬧的鄉村再次迴歸平靜,能走的都走了,又變得冷清蕭條起來。而那些空城的人流又開始擁擠,隨著人流四面八方回潮,剛冷清了沒幾天的城市再次恢復繁榮與喧鬧。
就是這樣,週而復始,每年都會重現一次。
雖然年味兒變淡了,但是春節還是要過的。對大部分人來說,一年忙到頭,也就只有過年這幾天可以放鬆一下緊繃的神經,不用去考慮工作和各種勾心鬥角,徹底放飛自我,慵懶地躺在床上睡到自然醒。平時見不到的親朋好友,也可以趁節日裡聚一下,互相傾訴各自一年的辛酸與收穫。
過完年後,大家各奔東西,然後繼續等待來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