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次日開始,各地青壯開始向柳城彙集,段忠實已先領走三千青壯,加上三千室韋人,前往柳城東北方向五十裡的荒原上紮營,將在這裡建安化縣城。
城池規模當然不會太大,勞力財力都不足,那樣傷不起。但這座縣城作為柳城北面屏障,同時,還是與契丹和奚人之間的跳板,寄予了莊毅莫大的野望,自然也不能太小了。
當然,安置室韋人也是必須的,要讓這些遊牧民族轉而從事農耕,就必須讓他們放棄氈帳,住進溫暖的房屋裡。縣城周長十四裡,城牆高三丈,與中原縣城規模相當,也只比柳城稍小一點。建成之後,日常駐兵三五千人都不會有壓力。
其次就是修路了,這由楊德壽負責,前期還是和段忠實一起平整安化縣城地基,然後再開始修通到柳城的官道。而駐守柳城計程車兵,也不能閑著,不但要參與做工,還要向各個工地運送糧草補給。
這些事情,莊毅只把任務分出去,便撒手不管了。他先是領了第二團一千士兵趕到汝羅守捉,會合了先趕到這裡的七千青壯,然後到達西南面的彭盧水北岸紮好大營,安置好築城青壯,便準備動工,城池初定名為汝羅縣城。
彭盧水就是小淩河,後世這個地方叫錦州,莊毅很熟悉。城池選址在彭盧水北岸的兩條支流之間,這樣三面臨水,可謂是天然屏障,規模與安化縣城一樣。
荒地起城,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燒制磚瓦,砍伐木料,打製各種築城工具,還要測量地基,斟準位置。但整整有八千壯勞力,莊毅與張宜泰分頭帶人行事,所有人都沒能閑著,還是勉強夠用的。
經過十多天的準備,城池最終依照地形定位,呈一個不規則的菱形,然後分出一半人手開始平整地基,挖掘壕溝,並砌以粗石為城牆基座。
任何事情只要開了頭,接不來就好辦了,莊毅便把這裡的事交給張宜泰,調出一千青壯及一營士兵,到達彭盧水西南六十餘裡的海邊,這裡就是他上次來過的那個小漁村。
到的時候正是日暮時分,郭翁伯已事先得了訊息,帶著五六十村民,用車馬載了酒食在村外五六裡的地方迎接,見莊毅下了馬,便老遠地小跑了過來,行禮笑道:“莊軍使真是信人,這就來建鹽場了麼?”
“正是……我要建的鹽場可是很大的,郭翁熟悉這裡,可知道哪裡合適麼?”莊毅還了一禮,笑著問道。
“這們這村子東面是東山河入海口,那裡水清不太好,西面三十裡外有個沙湖灣應該可以,海邊平地也夠大,就是遠了點。”
“遠點沒關系,只要地方大就好!”
“去年我家大郎隨軍使去柳城賣的那批鹽價錢公道,還未多謝軍使呢?”郭翁伯客氣道。
“那是小事,也是你們應得的,等我這鹽場建好,你們村子就能跟著富起來,不知郭翁這村裡有多少青壯?”
“有百來戶人家,七百餘口,兩百來青壯吧,軍使要用人,我們都可以來幫忙!”郭翁伯熱情地笑道。
“那你找兩個人帶隊,等我選好工地,讓他們自己來就行了!”
當晚,莊毅便在村外露天紮營休整,次日一早便由郭翁伯帶路,到了那處稱為沙湖灣的海邊,先讓士兵們帶著青壯紮營,讓郭翁伯領著四下察看了一下地形。
這個小海灣就處在兩個突出的小半島之間,海邊平地東西約四十餘裡,到北面三十裡後,全是低緩的丘陵山地,地形倒是不錯,但是這個窪地裡,海風太大了。
莊毅選了西北角背風的小山腳下,修建駐軍營地,鹽場工人房舍,以及庫房,鹽場管事的公房,另外還要建幾個煮鹽的作坊。雖然這時代直接用海水煮鹽的“煎鹽法”已經淘汰,但還是可以用的。
當然,除了原始的煎鹽,還有“刺土成鹽法”,像幽州盧龍軍設定的蘆臺、靜海兩處鹽場,滄州橫海軍設定的魯城鹽場、鹽山鹽場,已經都採用了刺土成鹽法。
這個刺土成鹽法,並不是用土煮,而是用一種間接取鹵的方式,選擇好的海灘鹹地或鹽田上刮取鹹土,再將鹹土準於草上生溜,並於鹵溜底側,挖好淋滲鹵水的“鹵井”,中間以蘆管與鹵溜連通,將海水從鹵溜上方緩緩澆下,使飽溶土中鹽份的鹵水從溜底滲入鹵井。
採用此種方式獲得的鹵水,已經具備了較高的濃度,但在使用前還要經過驗鹵的環節,也就是試驗鹽份的濃度。驗鹵之後就進入了海鹽生産的最後一道工序——煎煮。其中還要經過輸鹵入漕、裝盤煎煮、石灰封盤、皂角結鹽、收鹽伏火等複雜的環節。
這種方式取鹽比較複雜,還有曬鹽法,也就是不經過鹵煮,完全用太陽光曝曬成鹽,但所需的時間要長一點。但這三種方法,莊毅都打算採用,因為無論是哪一種單一的方法,都不算很好。
一千多人在莊毅的指派下,齊齊動手,採集石料或燒制磚瓦,砍伐木料柴薪,僅用了十來天,便建成了四處大型院落,共有數百間房屋,也包括了一處煮鹽作坊。
這天一早,煮鹽作坊裡十二座灶臺上的大銅釜,另加六口大鐵鍋全裝滿海水。在莊毅的一聲令下,正式點火開工了。片刻工夫,海水煮沸,蒸氣彌漫。
一個時辰過去,水漸漸煮幹了,莊毅沒有讓人再加水,每個大銅釜都是百斤水,現在,他想試試一天究竟能出多少鹽。可測試結果讓他有點失望,鍋底只有薄薄的一層白鹽凝結了。
讓人刮出來一稱,只有一斤半鹽。不過這也不錯了,自德宗之後,鹽價高達三百七十文一鬥,後期屢有調整,大體上保持著一鬥鹽三百文左右,所以,很多庶民買不起鹽,就只能吃白食了。
這一斤半鹽,按這個價也能值五十多文錢,但幽州鹽價沒這麼高,約兩百五十文一鬥,莊毅這只算是小本買賣,只有賣到山北草原去才更合算。
不過他還打算採用刺土成鹽法和曬鹽法,接下來將開闢攤場、引納潮水、澆淋取鹵、煎練成鹽,以他更先進的製作經營方式,成本可以降低,質量還可以提高,致富養兵是妥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