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深藍星基地方面跟第九區的沖突,是典型的以弱擊強。
要不是潘五隱瞞了深藍星基地前身第六軍管區的訊息,並且他完全不知道兵工廠存在的話,丁佑也不可能利用遠端打擊就打散了兵力遠勝於自己的第九區。
從這方面來說,丁佑已經整個深藍星基地是沾了光了,而且相對較數十倍於己方的人口力量對比,只犧牲了三十幾個隊員確實很難得。
這是資訊化戰爭和武器代差的區別,已經不是靠人海戰術就能解決的了。想來,以後在跟喪屍和變異人作戰的時候,也會走這種少而精的路線。
畢竟末世裡,殘餘倖存者人類的數量,已經跟末世前完全不一樣了。
“所有犧牲的隊員,名字都要記錄下來,以後,我們要為他們立一座豐碑,記錄他們為深藍星基地做出的貢獻。還有,凡是有犧牲人員遺屬的,組織後勤內務部多多關心,不要虧待了他們。”
丁佑現在能做的不多,只能在榮譽上銘記犧牲者,在生活上關心他們的遺屬。
會議室裡的氣氛很沉悶,盡管有收獲,但是基地方面也是有損失的。更別說那些曾經朝夕相處一起在訓練場上摸爬滾打的戰友。
人的逝去,總比一些身外之外的損失更讓人難過。對於這一仗的經驗教訓,包括丁佑在內,都有不少需要總結的地方。
譬如戰鬥前的準備工作還能夠更加細致一些,作戰思路應該更加面面俱到。至少不應該出現沒考慮到的方面。
起碼要做到前世某個偉人說的那樣,可以在戰略上藐視敵人,但是在戰術上一定要重視敵人。沒有誰是傻瓜,不能過分看低別人的智商。
會議進行到下半部分,就是討論第九區難民中那些曾經的武裝人員的安置,如果讓他們跟普通人一樣種菜幹活,好像有些浪費。畢竟人數不少,有將近3000人。
雖然他們原先從事的也就是一些第九區的治安巡邏和城防安保的工作,但好歹也多少有些軍事訓練的基礎。如果加入深藍星基地,這邊的安保力量就大增了,別的不說,那一個火炮營就能夠正常運轉起來。
這場戰鬥充分意識到火炮遠端打擊威力的眾人,倒也對丁佑的建議表示贊同。
不過那些人員不能無限制的加入到常規戰鬥部隊和警戒巡邏部隊,必須多方面考察,擇優錄取。
丁佑的意思是武裝部隊的數量控制在2500人左右,其中基地範圍的警戒巡邏人員數量有個500人足夠了,還能外出進行周邊範圍的巡查。
而常規戰鬥部隊的話,2000人的規模就是一個標準的加強團的配置,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400多人的火炮營。
多出來的武裝人員,可以提供給兵工廠進行安保配置,並且可以加入到武器裝置的研製和生産中去。
部隊後勤保障方面,丁佑考慮相應的鉗制,就在姚松林和陳諾管理的後勤內務部門中再開闢一個下轄的部隊後勤分隊。
物資方便有基地內務部配給,而運轉管理的話由部隊趙剛他們成立的防務技術指揮中心牽頭。
這樣軍民分開管理,其中又有相互制約的地方。作為一把手的丁佑,應該能夠輕松不少。
陳諾雖然沒有進入最高議事會,但是在後勤內務方面替自己把關,丁佑也放心。而程海和趙剛他們等軍隊的高層組建的防務技術委員會,也能盡最大的可能發揮每個人的聰明才智。
現在只有一個事情讓人擔心了,就是地下避難所的清理工作。站在避難所頂層鐵架圈上的丁佑看著深更半夜還在忙著收拾的人員,就為以後每天的食物分配擔心。
一開始的日子還好,那些從第九區投奔過來的難民,能有牛奶和餅幹等食物充饑,比起原先的生活可改善了太多。
可這麼多人也不能整天就吃著那些幹貨吧,所以避難所裡面的大食堂也要盡快的清理出來,到時候才能夠讓更多的人能每天吃上熱乎的飯菜。
從目前的基地設施來看,除了部分損壞的,能源供應方面沒有問題,而且有了500多萬的晶卡,在食物的消耗上暫時也沒問題。
只是每天都去超市空間運一批食物嗎?
畢竟24小時內能夠獲得的食物頂多可供兩天消耗的。原先存在物資儲存罐裡的儲備物資,也因為被第九區的炸彈擊中,損失了一臺。
這樣在那個受損的儲存罐和地下避難所的物資儲備區沒被整修好之前,基地的食品儲存能力也就是100噸左右,勉強能夠支撐整個基地一週的食物消耗。
唉!
丁佑從忙碌的避難所出來,回到了自己的房間,一壺熱茶,開始冥想。
第九區的威脅雖然除去了,但是幕後始作俑者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只要潘五他們一天還在,自己就不能放鬆對周邊地區的警戒。
還有昨晚無意中聽到的什麼倖存者聯盟,這又是個什麼組織?丁佑暫時還一點也不清楚。
基地方面被損壞的建築要修繕,安置部隊的營房需要擴建。還有各種勞動崗位需要設計,一直懸在地下科研實驗室旁邊冷凍倉,裡面那一百多號冷凍人也沒搞清楚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