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這算不算是收受賄賂?這點伊恩還真不大清楚,不過既然海軍方面給了,伊恩也不介意直接收下。畢竟伊恩自己也是偶爾根據興趣搞搞研究的,沒有材料的話也沒辦法深入進行研究,平時只拿魔銅來進行研究的話感覺都快進入瓶頸了,受限於材料所以很難往下搞。
回到基地,伊恩先去找了個學員的飛光鳥,將最新的動作改動全都寫了進去,然後進行了簡單的試飛,沒有問題之後為整個空軍的飛光鳥都更新了人工靈魂的操作。
空軍方面飛光鳥至少幾年內是不會有其他版本的,不過海軍那邊帶掛載位置的改進版紅翼倒是很容易借鑒,只要改一下下面的掛鈎就行了,也就是換一下下面的裝甲,然後改一點控制法陣,成本其實很低。
於是在提交了報告之後,伊恩在幾天後參與了一下紅翼的改進工作。當然不是負責對紅翼進行操作,而是對連線系統進行測試。因為紅翼的版本都是一樣的,大體上拿來用就是了,只不過掛的東西不一樣。對於海軍來說主要掛的是反艦引導飛彈,而對於空軍來說需要掛的則是能量吊艙與炸彈。畢竟空軍沒有海軍那邊財大氣粗啊,頂多扔點一百公斤的晶石炸彈就差不多了,平時訓練的時候用的都是配重彈頭,偶爾拿個煉金炸彈出來聽個響,晶石炸彈就訓練來說,每人每個月才有兩發的訓練配額。不過對于軍方的這種摳門程度其實無論是駕駛員還是地勤都是表示理解的,一枚晶石炸彈裡面的晶石換算成錢可不少,每個駕駛員也都是在瘋狂的砸錢才能維持訓練狀態的,海軍只是有錢沒處花了而已,等他們那邊的裝備起來之後,就肯定不可能這麼燒錢了,因為燒不動。
想想研發的時候一共才燒掉多少,前前後後伊恩加上學員也就試射了五十來發而已,用於實驗的彈頭裝填量不同,總共不到四十噸充能晶石。當所有飛光鳥到位之後,兩百隻海軍版的飛光鳥如果練習的話,每人一發就是一百六十噸的充能晶石沒了,並且一般來說一發還不夠,就練習來說每個月要保證三到五發的訓練才好,就像現在空軍就是保證每週兩枚引導飛彈訓練彈兩枚煉金炸彈四枚配重炸彈的訓練量,這個消耗量絕對不是財大氣粗能出得起的。
相比之下,海軍船隻的燒錢速度就少多了,其實這段時間伊恩等人試射的引導飛彈,裡面的充能晶石都夠一個海軍滿編艦隊跑上半年了,還是算上各種魔導武器訓練射擊的。在訓練的時候,只要開最低功率有個射擊效果就行了,訓練起來還是很節約的。
“這是什麼東西?”在一系列的研發任務搞定之後,伊恩又開始搗鼓自己的能量紋路問題了,不過在空軍嘛,自己不能像在反抗軍的時候瞎搗鼓,得打報告,於是一份報告就交到了負責人員的手中,然後立馬找到了伊恩詢問情況。
年輕人嘛,總該有一些不切合實際的幻象,這回伊恩提交的報告讓上級領導感覺了一次伊恩有多不靠譜,以至於滿頭黑線的負責人出現在了伊恩眼前。
伊恩提交的報告,便是關於能量化紋路的技術,這個技術的相關資訊的目錄同時也提交了上去,也正是因為如此才讓負責人頭疼,因為伊恩居然要去研究一個很難實現的技術。
“哦這個啊,這個是我以前還在反抗軍的時候就研究過的技術啊,不過當時沒有研究條件也沒有足夠的技術書籍,所以僅僅試驗了幾個最基本的功能,就轉而使用投棄式符文組了。”
當初伊恩能摸索出來,至少是給碎紅鳥獲得了超遠端攻擊,防護,加速等功能,其實還是有一定運氣成分的,碎紅鳥的能源倉瞎搞之後支援這樣的輸出方式,要不然的話換做是普通的魔導裝置絕對沒辦法做出同樣的效果,現在也是一樣。飛光鳥的能源倉並不支援能量化紋路的爆發式輸出,所以如果伊恩想在飛光鳥上實施同樣的改進的話,就需要進行改裝,而改裝這種事情嘛……只有研究的時候才能做了,所以這也是伊恩打了個報告上去的原因。
“其實這個技術還是很有研究價值的嘛,當然我指的主要是後面寫的,延伸出來的戰術選擇問題。擁有這個技術,就能在短時間內爆發出更高的速度、更好的防禦、更遠的射程,同時還可以模擬魔法陣,魔法的稀奇古怪功能那可是太多了。”
不過能量化紋路最大的問題在於耗能,形成紋路需要花費大量的能量,雖然經過合理的佈局之後,紋路取消的時候基本能夠返還這部分耗能,但是消耗依舊很大。
“當然,現在最需要研究的問題實際上是能源倉,我的想法是利用充能晶石的技術,將能源倉換成類似充能晶石的東西,這部分的研究可以讓成本基本不變的情況下提升續航能力,這個應該不會反對吧?”
這個的確沒有什麼反對的理由,所以雖然說臉色變幻莫測,最後對方還是同意了這份研究申請,為伊恩調配了一定的資源。不過這個資源也不是很多,加起來也就是一些材料罷了,連人手都沒有給伊恩調過來一個人,這就算是伊恩的個人專案了,能做出成果是好事,沒成果也沒人說啥,就當給伊恩的額外補貼自娛自樂……
對於這個結果其實在伊恩預料之中的,不過算是預料當中比較差的一個結果。
盤點了一下手頭的材料,伊恩還是針對能源倉進行改造工作。當然首先從倉庫裡搞個備用能源倉出來再說……
當然伊恩不知道的是,其實類似的工作早就有人在做了,而且還是伊恩所熟悉的部門,太空技術研究所,現在的太空技術還是依賴法陣技術的,所以更大的能源倉更高的儲能效率都是研究的重點,不過研究的人越多,方向越多,成功機率越大不是麼?而這件事情嘛……等伊恩回過神來已經是三個月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