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一個謊話實在是一件勞心勞力的事。
“這樣嗎?”孔融有些遺憾地說著。
隨後有轉念一想,燒做灰灰,揚於天地間嗎?
這樣也好,也不負他們一生都在為世人奔波。
之後,三人繼續談起了正事,畢竟顧楠請他們來,不是為了說她的師門的事情的。
“顧先生,這拼音一說,是否和直音、反切一類注音法相同,不過,這些叫做字母的東西要如何讀?”
荀彧把手中的書遞到顧楠的面前,他剛才其實就想問這拼音一事了。
在中國古代沒有拼音都是用漢字來注音漢字的,漢時盛行直音法也就是用一個相同音的字去注音一個字,如材,才聲。
然後還有讀若法,葉音法等等。
而反切法是漢末出現的一種重要的注音方式反切法是用兩個漢字給另一個漢字注音,分為上下二字,上字取聲母,下字取韻母,從而組合成一個注音,如:“之乎”為“諸”。
到這時其實已經很接近現代的拼音了,但是以字注音字的方式是有缺點的。
比如各地的方言不同,對於一個字的讀法也不同,發音也就不同,這樣就會導致到最後甚至遠一些的兩地的人都根本不能交流。
雖然有官話,但是百姓中依舊有許多隻會講方言,畢竟很多人一輩子也去不了幾個地方。
在書中的時候為了方便和劇情發展,我沒有把這個問題很明確的表現出來,這裡和大家道歉哈。)
可拼音的話就不會有這樣的問題,拼音的一個主要作用就是能統一發音。
“文若不知有沒有遇到過一種事?”顧楠沒有先回答,而是問了他一個問題。
“有時不太能聽懂各地方言。”
“這。”荀彧的眉頭微微皺起,確實,時常也會遇到只會方言的人,若是對方再不識字,就真的是很難交流了。
“這拼音字母有固定的發音,用法和切音法相似。若是真的可以傳行開來,就可以統一字音。”
顧楠平靜地說著,這也是她這些年來遊歷各地的一些感觸。
發音不同的問題其實到中國近代都沒有完全解決。
《沈氏音書序》就有記載幾句話。
“歐洲列國之強,……有羅馬之切音也。人易於讀書,則易於明理,理明,利弊分析,上下同心,講求富強。”
“以切音以識漢文,……全國皆能讀書明理,國家何致貧窮?人民何致魚肉?”
“中國政府非注意下層教育不可,欲去下層教育的障礙,非制一種溝通語言的文字使言文合一不可”。
咳咳,我知道有人可能說我水字數,但是有些東西我還是希望能夠傳達給大家,我們現在所學習的東西都是先輩們一步一步走出來的路,我們真的很幸運。)
“統一字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