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稟大王,周將軍現在壽春附近,某從壽春處趕來,漳縣已經被楚軍佔領,似乎以漳水為界,將漢軍阻絕,周將軍不知所措,逃亡壽春,欲要圍剿壽春,將功補過!”那士卒很是急促地說道。
這下劉邦算是聽明白了,原來漳縣被項莊攻佔了,稍微明瞭的局勢,瞬間被楚軍阻隔,劉邦舉起旁邊的長戟,直接把局勢圖推到!
“此種情況,要何局勢,九江乃是江南偏遠之地,如此這般,何時回我沛縣!”劉邦十分惱怒道。
蕭何見狀,當即扶起局勢圖,有些勸慰地說道:“大王莫要憂慮,如今三軍進發壽春,項羽,又聞泗水今日陰雨連綿,如此項羽士卒必退回彭城,還請大王忍一時之忍,方可成萬世之基業。”
劉邦長嘆一聲,便不再言語,徑直回到王宮之中,軍營內僅留下張良與蕭何,面色難堪。
蕭何看了一眼局勢圖,有些無奈地說道:“先生謀劃甚妙,然天意如此,項莊背水,周勃疏忽,以至於此也。”
“蕭相莫要這般,實乃子房疏忽也,未曾料到項莊竟有如此膽量,著實讓人佩服,在下看來,守住九江,驅逐項羽,方可保全。”
“吾本以為一年之計,秋收萬谷,糧草充足,尚可一戰,然百姓安居,士卒耕勞,早已無戰之心,此可謂養一年,失一戰也,以戰養兵,誠不欺我也!”
蕭何無奈嘆息一聲,“先生所言有理,此乃往事不足提,為今之計當若何也?”
現如今整個輿圖之中,西北中原全部歸秦,遼東諸地乃是齊國,會稽南北皆是楚地,下東九江方為漢地,又有衡山小地不足為慮也,本來按照張良的意思,即分為西秦北齊南楚東漢四國,衡山可蠶食也,為今九江之地難出也。
張良看罷輿圖,心中恍惚,當即扶額道:“守住壽春即可,天下眼中皆有楚漢,殊不知燕國已降,當初再三驚醒莫要鷸蚌相爭漁人得利,殊不知,得利者終究得利,纏鬥者尚在纏鬥也。”
“先生的意思是靜觀其變?”蕭何在旁暗自揣摩道。
張良頷首而出,“相國好生治理九江,某還需三思立計,以解往後之局勢,若不然滅國者乃衡山、齊漢也,後爭雄者秦楚!”
蕭何沉吟良久,任隨張良出營,軍營之內,蕭何暗自觀察輿圖,隨即苦笑一聲道:“漢之隆興在於保國安民也。”
漢王劉邦心中憤懣,竟三五日未曾上朝,若非蕭何曹參苦勸,可謂是一墮再墮,九江漢事不提,且說壽春城外。
項羽駐紮河內,秋冬季節,陰雨連綿,致使得楚軍糧草有些發黴,過泥濘之地攻取壽春不下,士卒衣物皆潮濕不複可穿。
項它在賬外巡視一圈,發現士卒三兩一團,抱火取暖,亦或是在賬下閑坐,絲毫沒有鬥志,遂往霸王營內回稟此事。
霸王聽聞此言,心神有些不定,“今三萬士卒出動,只為壽春可得,且已兩月,何不在等些時間?”
項它在旁,當即躬身行禮道:“啟稟大王,吾等已經失去先機,當初仲秋,出兵甚好,而今陰雨連綿,泗水猛漲,駐紮河內,若漢軍前來支援,必致散亂,若不撤軍,亦望大王遷軍河外,以保周全。”
“卿言是也!”遂改駐泗水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