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雙手背後,來回踱步,最終開口道:“那就徵兵,不管老幼,全部守城!”
不等陳平說完,蒯徹連忙擺手,有些慌張地說道:“啟稟大人,萬萬不可,那魏豹本來就不得民心,如此大動幹戈,豈不是得罪了大梁城的百姓!”
“那又如何,這罪名魏豹他擔得起,你速去傳令,願意充兵者,保護其妻,送與營中,不願充兵者,妻與子皆斬殺之!吾等不是聖人,此等決策亦是守國罷了。”
“再說了,這些百姓終究是大梁的百姓,大梁是秦的敵人,大梁的百姓就該是大秦的奴隸!奴隸為國,當是如此!”
兩句話說的蒯徹無言以對,可見陳平對魏國恨之入骨,已經滲透到了魏國的百姓身上,甚至有點誇張的表現,也只有陳平能堂而皇之的告訴蒯徹這是為國的舉動!
蒯徹在旁略微頷首,當即躬身退下,留下陳平有些無奈地嘆息,當初魏王咎若是知人善用,且退一步說,聽從周市的告誡,哪有今日國將覆滅的結局。
蒯徹拿著陳平的詔令,隨即來到廷尉府,心中有些擔憂,畢竟陳平的言語說的有些過分了,若是這樣昭告全城,恐怕不等敵人來攻,大梁就自破了。
就在蒯徹憂慮之間,旁邊的廷尉也走了過來,似乎知道了一些情況,有些低聲地問道:“難不成楚賊已經攻了過來,大王派你招兵?”
蒯徹不可置否地點了點頭,“今城中萬二千人,能徵用否?”
誰知那廷尉並未回答,而是在蒯徹旁邊擺好一張帛書,轉而又將墨筆遞了上去,“大人決斷便是,某無知小人。”
蒯徹接過墨筆,表情凝重,陳平想要招兵確實是良策,不過方法有誤,必須換個說法才是,於是乎,其言寫道:
“魏國半載,易君換位,頻遭動亂,本王之過也,數月未過,一事未平一事又起,王為國,民何嘗不如此也!”
“今楚賊不顧道義,失信出兵,故而大梁城關閉半月,官民其心,共守大梁,非楚人,於城中則為魏人,為楚人,於城則為恩人,楚賊兩萬,城內萬人,何足懼哉。”
“城門已關,諸位好自為之,不為國,亦不能出,為國,尚有生機,諸位思量,入為城中侍衛,則妻子安然無恙,否,後果自思!”
“那楚賊無度,起兵於無義,僥幸為王,妄立帝位,違背天地之論,今汝等被擒,亦或是被殺,亦或是被奴役,何其慘也,況秦大國,聽聞楚賊叛亂,早已出兵,只需三日,便可來此,待時諸位自會安然無恙。”
“望城中士卒百姓,務必聽之!若有不從者,就地斬殺。”
此番言論,恩威並施,蒯徹看著帛書,略微點頭,“想來城中皆是百姓,若無煽動挑撥者,聚兵萬人,還是可以的。”
旁邊的廷尉見到蒯徹寫完,便匆匆走上前來,仔細斟酌片刻,並未言語,蒯徹吹幹墨跡,緩緩起身道:“那城門關否?”
“早已關閉,自從第一次聽聞楚賊前來,便關閉三門,僅留下一處,且只有中午開門一刻,其餘時間皆是緊閉。”廷尉很是認真地答道。
“好,將這帛書臨摹幾份,貼上去吧。”蒯徹低聲道。
廷尉有些皺眉,蒯徹見他遲遲不動,有些疑惑地看了看他,“不妥?”
“非也,無王印也!”
“區區小事,不必擔憂,刻印隨處都是,況且魏王也不是那麼在意這個事情,你一廷尉何必掛懷。”蒯徹說的很輕巧,那廷尉不在答話,倉促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