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的老兒子在初中二年級退學了,理由是他比哥哥能吃,體力好,能多掙工分.
他的班主任老師苦苦的勸他:“回家和你爹媽商量一下,你聰明,有潛力,家裡克服二年,不讀書可惜了。”
他說:“家裡沒人幹活。”
班主任不死心,找到他媽媽.
他媽媽說:“供不起,家裡的活都指望他呢?”
他也小心儀儀的和媽媽商量說:“家裡的活他起早貪黑的就可以做完,上學不影響做家裡的活。”
她媽媽哼一聲:“你爺爺天天嘮叨,貧家出孝子"。家裡現在窮的快掀不開鍋了,房子破的也要倒了,家裡能掙工分幹活的沒有。
他二姐撇下嘴,老兄弟,吃飯就誰也沒你能吃。
家裡的活,你要不幹都推給媽,你也太不孝心了。
他沉默了,媽媽永遠只記得後半句,爺爺常掛嘴邊上的是,“寒門出英才,貧家出孝子。”
媽媽只要有活,喊著的永遠是“雙全”.吩咐著院裡院外的大活,小活。
鬧饑荒那年,他大概七八歲。
隨著媽媽在生產隊的大場院裡撿稻粒。
媽媽拿著大簸箕,戴著一雙棉手悶子,用手按在地上,一點一點的把稻粒粘住,搓在簸箕裡。
大場院裡撿稻粒的人很多,所有的稻草都仔細地抖落一遍。
他們家就媽媽領著他,但是稻粒撿的卻是最多的.
稻草別人家抖落過的,她媽媽領著他是一遍又一遍的抖落.
張家嬸子幹活是個慫貨。
看著他們每天都能撿到一斤半斤的稻粒,就指著他媽媽,自制的帶個大兜的圍裙,說:“老王太太,你這大圍裙真是好用啊!”順手裝東西啊!從此人家背後都叫她媽媽:“王大圍裙,”
東北的天氣冷的早,地面早早的結冰,上凍了,人家怕冷都不來弄這些每天也抖落不著幾粒的稻草了。
他和媽一直弄到地面上都結了冰,然後
用小鐵鍬,把凍著稻粒的冰土都摟起來,回家裡用水過了,再曬乾。
那一年,他們家裡的稻子,是用二個大麻袋縫在一起,敞著麻袋口滿滿的裝了一袋子,家裡這個饑荒年沒有捱餓。
他也是在那一年,七八歲就已經學會簸簸箕。“這件事在幾十年後,他都記得清清楚楚”。
他從小就會幹活,什麼活都能幹。能幹,也不受媽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