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梅隆回到酒店之後,就寫了一篇文章投遞給了美國電影週刊,在文章裡,他表達了自己的觀後感,可是他同時也客觀的站在陳康傑的角度替他發聲。總而言之一句話,就是這部電影乍一看會覺得帶著什麼目的,實際上認真的去思考陳康傑的過往經歷的話,就會發現,什麼也沒有,他就是想拍一部自己認為會好看的電影罷了。
第二天早上,陳康傑也舉行了一次記者見面會,這是事先並沒有的安排。
透過與卡梅隆的聊天,陳康傑感覺到,西方人始終還是不習慣看以他們為反面,以中華國為正面的電影,一時間不容易讓他們接受。這源自於他們固有的優越感以及他們的慣性思維。
既然如此,那陳康傑就乾脆舉行一次記者見面會,開誠佈公的與他們談。實際上也談不上什麼開誠佈公,無非就是把與卡梅隆的聊天內容變著花樣翻新一下用在那些記者身上而已,尤其是歐美的記者。
陳康傑的確不在乎票房,就算在西方一場都不放映,對他的收入也不會存在任何的影響。可是,他並不希望自己讓人反感或者讓人猜忌,既然這樣,那就透過這些記者打消大家的疑慮。只要他還沒有退出娛樂圈,那良好的形象,還是要保持和維護的。那是他自己橫掃西方的根本。
不管別人的看法是怎麼樣的,反正有一點是對陳康傑有利的,那就是隨著各地新聞媒體的一番狂轟報道,他的這部電影勾起了太多人的興趣,每個人都想走進電影院去觀賞。
尤其是國內觀眾,那熱情簡直排山倒海不可擋,幾乎每一個電影院外面都排起了長隊要買《龍之心》的電影票。
類似突出共和國和解放軍的電影,國內並不少,可是,以國際化的手法與技術拍攝出來的這種型別大片,目前為止《龍之心》是第一部。而且,這種全球廣受熱烈歡迎的電影,中華國的國民也是第一次比其他國家提前得以看到。就是美國市場,也要比中華國晚一天上映。
對於國內年輕電影觀眾來說,能夠看到高水平高投資拍攝出來的帶有美國風格同時又是弘揚我們的國家精神以及軍魂的電影,是一件十分幸福和難能可貴的事情,無論梅爾森還是陳龍,都是國際知名的硬漢演員,至於陳康傑,那就更別提的,在當今世界,能在名氣上與他相媲美的國際明星,鳳毛麟角。即便故事老套老土,可就憑他們三個人在銀幕上出現,那也是暴風般的號召力。
大中華區所有地方的電影院,一連十多天,每一場放映的都是《龍之心》而且場場爆滿。本來有些電影院還額外安排得有其他影片,然而在觀眾的旺盛需求之下,他們只有將別的電影下架,從早到晚,就只放映《龍之心》。
佈置普通老百姓看,就連中央高層都組織了一次觀影活動,所有政治局委員和常委,利用晚上的時間集中觀看了這部電影。
看完後,每個人的心裡多少都有一些觸動。他們當然不僅僅是驚歎於中外之間在電影拍攝上面的差距,他們更加看重的是陳康傑選取的視角。
一個香港警察,一個年輕的解放軍軍人,為了國家利益,為了尊嚴和復仇,不惜出生入死,冒著極大的危險衝到國外去,將一支居心叵測的全世界最強大的軍隊給剿滅。這樣的情懷讓他們這些平時高高在上的領導者大為感動。
然而真正觸動他們心絃的是電影中虛構出來的“國家領導人”對這件事情的那種魄力以及不屈服的建議。在現實世界中,發生類似的事情,就比如我們的大使館被炸,領導人所採取的也是一種隱性的反擊和抗議,而這部電影中的“主席”和他的同事們所展現出來的則是另一番氣質和霸氣。電影中並沒有出現什麼大學生抗議活動,反而是領導層下令國家軍隊做好最高階別的戰備,而且在面對“敵國”的施壓時,毫無退卻。要麼戰爭,要麼將宵小鷹派將領交給中華國處理,如果這兩樣都沒有,那就閉嘴,我們自己復仇。
看完電影的每個領導人,尤其是衛中華和軍中高階將領,多多少少都有些反思,自己過去的行為是不是真的軟了些。全國人民爭相湧進電影院觀看這部電影,就說明,老百姓是希望國家領導人硬起來。
就連香港,澳門甚至於寶島的觀眾,在看了這部電影之後,總會油然而生出一種發自內心的自豪感。儘管在政治認識上這些地方的老百姓與國內民眾會有些區別,可是,中華民族的身份始終是磨滅不掉的。那種血液中天然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只要稍加刺激,還是能夠激發出來的。
華人觀眾看這部電影或許比其他人多了一種特別的情感因素,這是無法否認和迴避的。
而在其他國家和地區,這部影片的上映,一樣的引發了一陣追捧的熱潮。在美國上映的第一天,票房就超過了五千萬美元,陳康傑的粉絲們,紛紛跑到就近的電影院買票進場。
從美國開始,加拿大,英國,澳洲,法國,德國,奧地利,日本,南韓,新加坡,泰國,大馬,巴西,阿根廷,印度,葡萄牙全世界的一個個國家開始分階段的上映這部影片。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那些之前存在的擔憂並沒有發生,《龍之心》席捲了所有的國際市場,無論是在哪個國家,都會引發一陣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