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跟你開玩笑的——”夏臻沒想到張躍進還有這麼單純的一面,居然相信了兩人的鬼話。“房子是認識的長輩借我住的,至於這些魚蝦什麼的,其實沒肉貴,前幾次請朋友吃飯,都沒有買肉,這一點馬萬喜能替我作證——”
這時候靠寫作日子好過的作家,當然也有不少,只是自已還算不上。
港臺自然更多,金庸在九十年代初就資產過十幾億,還有古龍、倪匡兄妹和瓊瑤這些,在那個年代,都是日進斗金的代表。
國外就更常見了,毛姆狠賺十幾億,還有寫推理小說的阿加莎和恐怖小說的斯蒂芬·金,賺的也不比他少。
張躍進聽後,頓時洩了氣。
“如果你想賺錢,不用盯著寫文章啊!”夏臻被他的思維打敗了。“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已的強項,只要發揮得好,照樣能過上好日子。”
這時候的人窮歸窮,其實不像前世的人那樣,對金錢有無窮的渴望。
他們現階段最大的需求,就是吃飽穿暖。
其次才是精神方面的追求。
對大學生來說,吃飯穿暖基本沒問題了,所以要求比普通人高一點,就是希望能經常吃到肉。
最好是頓頓有大塊大塊的肥肉任自已吃,這樣才算得上是理想的好生活。
“沒這麼容易吧!”張躍進覺得夏臻說得太兒戲,就有些不以為然。“如果真這麼簡單,那我們現在還會饞成這樣?”
不是隻有馬萬喜想來他這裡吃些好的,他們同樣很渴望。
只是大家關係沒到那一步,不好意思開口罷了。
“那是你們沒找對路子。”夏臻沒跟他較真,“剛才來的路上,你們也看到了,那些擺攤的年輕人,一天的收入就有好幾塊,遠遠超過了正常上班的工資——”
他的意思很簡單,如果他們想賺錢,就可以往這方面試試。
大學時代,學習壓力其實不算大,只是以前大多數生活在農村,找不到書看,所以到了大學後,就拼命借書看,汲取精神方面的營養。
如果能騰出一部分精力,擺攤做點小買如去賣瓜子,那天天吃肉肯定沒問題。
像自已的手下姚傑和秦英他們,現在每天的收入都超過十塊,用來買肉的話,可以買十斤以上,怎麼吃得完?
“你不會建議我們也幹這個吧?”馬萬喜因為家裡不缺錢,所以沒參與兩人的話,此時驚訝地問道。
錢確實是好東西,特別是他見識過夏臻的生活後,這種體會更強烈。
“既然國家對這方面的管理,沒有以前那樣嚴格了,說明對勤勞致富,還是認可的。”夏臻不願說出以後的變化,就拿現在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如果我沒猜錯的話,一旦大家發現幹個體賺得更多的時候,肯定會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進來——”
這不是他瞎說,而是接下來幾年,個體戶的人數,確實年年在暴漲。
不是增加一點點,而是十倍百倍地增長。
最初全國只有幾萬人搞這個,後來是幾十萬幾百萬,甚至幾千萬。
如果他們幾個想賺錢,就得儘快參與,越早進來越好。
“話雖如此,可是我們大學生幹這個,真的合適嗎?”馬萬喜相信夏臻的判斷,但是依然有些疑惑。
在他看來,大學生是天之驕子,註定會成為社會的頂尖階層。
跟城鎮失業青年幹一樣的工作,太丟人了。
其它兩人也跟著點頭,他們心裡有一樣的疑問。
“我問大家一個問題,古代那些當官的,如果不貪汙的話,他們靠俸祿真的能過上人上人的生活嗎?”夏臻知道他們就算考上了大學,內心其實依然守舊,乾脆以史為鑑,讓他們自已去思考。
這時候的大學生,口號雖然喊是很響亮,內心其實很保守,認為上大學就是為了成為幹部,以後有國家養著,等於過著人上人的生活。
至於畢業後怎麼選擇自已要走的路?內心並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