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沒敢抬頭看,悄悄地對視了一眼,皆是看到對方眼裡的不敢置信。
她們婆媳兩個都是一介鄉下來的農婦,即使是狀元的祖母和母親,來到京城那也是一無所有的白身,平日裡為了不給寶兒丟人都甚少出去,反倒更是喜愛去農莊種種田,來得自在得多。
“兩位夫人快起來接旨吧,雜家可是恭喜兩位夫人了,侍郎在皇上面前可是大紅人,您二位不必多禮。”
見侍郎的母親和祖母都驚訝得忘了起身,那太監揚起親切的笑容,親自將兩位夫人給扶了起來。
直到那太監耐著性子跟她們解釋了什麼是誥命夫人,她們才明白過來,一聽這是官身,還有品級的,每年有俸祿可領,那可是大好事啊!
這下,聞家的大老爺們反而都是白身,兩個婦人都封了誥命,立馬抖了起來。
聞老漢和聞大郎被自家媳婦給折騰的不輕,兩個年老的婦人見識少,也不敢去外面惹麻煩,有事沒事就在家抖抖威風,過過官家夫人的癮。
————————
皇帝賞賜的莊園在皇城外的郊區,佔地約莫十公頃,面積在京城郊外即使不排前十,那也是靠前的農莊了,價值不可估量。
莊園內除了主人預留的一些良田和住宅外,其餘的皆是原有的佃戶。
聞子吟正好利用這個農莊來試驗農産品,聞家一大家子世代種田都是種田的好手,在這方面正好能榜上忙,不說別的,動手能力絕對是滿分的。
她原先雖說沒有實踐過農業這方面的經驗,然而見識得多,雜書也看得多了,自然有幾分底,即使沒有專業人士的從容,也有幾分可行性的試驗方法。
在八十年代那個世界時,後來她看完了渠教授家裡的一屋子的藏書,裡面也有一些雜書是關於農業和種植。
聞子吟神魂龐大,歷來過目不忘,即使過去這麼久了,只要有心回憶,就能想起來。
東槐如今是以稻米、小麥、高粱,黍、豆類糧食為主食,其中黍、高粱、豆類為粗糧次之,稻米和小麥最是精貴。
然稻米産糧最低,且只有南方水田才有産,即使是良品稻田,一畝産糧也不到一石。
遇上暴雨水災,原本就在半濕水地裡的稻穀禾苗很容易因為積水過多,導致根部泡爛,稻穀生病的,而南方夏日暴雨又是最多的。
也有旱天,一旦太陽高掛連日高溫不雨,水田幹渴稻穀就很容易枯萎,需要農民們日日早起日落兩個時間段,挑水引水去灌溉,才能堪堪保住收成。
因此稻米是所有糧食中産量最低,最難伺候的,東槐現有的稻穀都是一年一季的,一年收成不到一畝一石,願意去種的人就更少了。
大部分農民耕種還是以粗糧為主,在東槐細糧精面價格居高不下也是有這個原因的。
再來說說粗糧,雖說粗糧好伺候些,産量也比精糧略高一些,然僅憑人力耕種,還得看老天臉色,現有産量也是不足以支撐中原的龐大人口數量的,多數百姓因而吃不飽飯。
百姓們若是自己家的地,僅需秋收時交一季稅,若是佃戶給地主家種地的,還得看地主是否好相處。
正常而言交完稅之後的糧食收成佃戶能收四到五成,但如果遇到黑心肝的地主,兩三成也是有的,但這年頭有地種有糧食吃就好了,佃戶也只能無奈妥協。
聞子吟對這些情況都進行了分析,認為想要從根本上解決百姓們的飽飯問題,得從兩點入手,其一就是高産量的糧種,可以尋找開發一些新品種,也可以在現有的糧種基礎上進行優育,其二則是耕田土地的分割制。
這是歷史遺留問題,封建王朝包括東槐,歷來百姓們的耕田多數是像富貴人家佃來的,大多數土地掌握在貴族和皇族手裡,而百姓只有像一些靠山偏遠的地方自己開墾的才有土地。
例如聞子吟的家就是如此,大陽山若論歷史,在大陽村存在之前是座荒山,是南下逃難的聞氏族人等一些百姓在此落腳開闢的,歷經數代就變成了大陽村。
後來又遷途而來的小陽村等另外兩村,形成了居住地的村落,因此只有類似這樣靠山偏僻的地方,且祖輩開荒耕種的,方有自己的地可種。
大部分百姓其實少有自由的耕地可言,如此一來又加重了百姓們的負擔,層層剝削下頓頓能吃飽的皆是少數。
......
三年後。
這一年被史記稱為封建王朝革命性地一年,也是東槐強國之路的起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