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如何聰明絕頂,可作為生物醫學專業的碩博連讀研究生,姜易起手不搞生物研究玩別的,這可真是墳頭蹦迪、死不足惜。
除非是其他專業有了突破性進展,要不然唐朝陽心裡頭非得留下芥蒂不可,損傷師生感情。
與他而言,可沒有這種為人處世的道理。
姬長生打了個哈欠,嘀咕道“嗯,唐、朝、陽?我想想哈……喔,想起來了,那小後生挺精神的,二十多年了吧,見過一面,人不錯。”
“小後生……”姜易頓時無語,不過老爺子130歲,導師53歲,這一比較還真是成“小後生”了。
想著自己倆老師,個個都對自己關愛有加,雖說也有自己會來事兒的原因在,可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兩人教導學生的態度。
姜易自身努力,唐朝陽則更是看重他,帶他一進實驗室就手把手地教各種儀器使用,確定他學會了,就讓直接上手。
別的不說,電子顯微鏡這種高階儀器是一般研究生能上手的?
現在齊躍峰都要落後一截,一見面就笑鬧:“姜師兄好,姜師兄辛苦啦,請多關照……”
倒是把姜易給戲弄好幾回。
至於其他原本是師姐、師兄的眾多學生,那就更別說了。
他們見姜易雖然精壯高大,為人也極有主見,但是隻要不觸及底線就極為和藹,再加上又大老闆當後臺,這人緣想不好也不成。
關鍵是他的學識太深厚了!
大學五年的東西沒有一絲遺漏不說,很多高深科研知識都瞭然於胸,幾乎達到了其他學生任何問題都能解決的地步,這都比一些講師都要厲害了。
這豈能不被原來的學長、學姐給稀罕?
得不到你的人,怎麼也要得到你的學識!
而在科研領域,健康長壽是生物研究最大的目標之一。
“基因端粒”的研究則是這個目標的一大塊,姜易不可能不研究。
且因為地球人“記憶”,他知道,基因端粒的修補是通往長壽研究的一大捷徑。
不過,如今看來,以老爺子的現狀而言,即便基因端粒還有殘存,可組織細胞的泛意識缺失也會導致壽命的結束。
這讓姜易明悟了生命的一絲真諦:物質和泛意識,缺一不可,需要兩條腿走路。
以後對基因端粒的研究看來要兩相結合才行,單獨研究端粒物質是不成的,也研究不出人類健康長壽的秘密出來。
無病無災的情況下,端粒的完整隻代表細胞能壽終正寢,卻不代表能長壽。
但是,加上細胞泛意識的活躍,卻未必了。
一時間,他有心將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列為第二課題,把第一的位置讓給了細胞端粒和細胞泛意識。
隨即一想,還是算了,細胞泛意識這種接近玄學的東西,他一時間也拿不出讓科研大佬認同的研究,頂多能當做研究生的畢業論文,若是當做博士畢業論文,怕是會遭到別人的輕視。
誰讓自己的導師就是生物醫學領域的大拿呢,尤其在“細胞週期”的研究,在全世界也是巔峰人物!
自己的畢業論文質量不僅僅是展現自己的學識,更關乎導師的臉面,不可胡來。
專注於“細胞週期”研究的唐朝陽,同樣把學識灌輸給了姜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