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古話叫做“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演變下來,為“道德傳家,十代不止,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
僅用富貴傳承,三代多墮,唯有詩書、道德承載,才能繼續傳承下去。
其實反過來說,絕大多數富過了三代的家族,才會注重詩書和道德傳承。
要不然驟得權勢、錢財的家庭最容易出現各類傷風敗俗的二代?
不就是因為全綵迷人眼,忘掉了規矩道德嗎?
甚至出現了很多以蔑視人命、踐踏法律、撕碎道德為炫耀資本的人,世人受其苦痛何其多也?
想姜易這般家庭出生,原本家中既沒有餘財,也沒有詩書傳家,可到他身上卻道德禮儀、文化素養、人品格調皆備。
與其父輩祖輩相比,有了飛躍般的提升,這明顯異於認知。
不過,讀書明理、學文悟道這是常人的通天大道。
一輩子渾渾噩噩,就是出生在道德傳家的大家族中也不比蛆蟲來的高貴。
姜易這般顯然是悟透了書本,看懂了人情。
雖說有時候顯得油滑一點,但良善的為人處世卻把一切小狡猾都給抹平了,反而多出來事事皆學問的品性特質,更讓人稱道。
這就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很多人都七老八十了不僅沒能看透世事,反而開始倚老賣老、裝瘋賣傻。
這不僅沒有達到“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德操,更因自身的言行舉止、引領了一家子往汙泥中深陷。
全家人耳濡目染,甚至在老人的言傳身教下,開始習慣甚至享受不要臉、賤皮子的惡劣行徑,當真汙人視聽,更臭不可聞。
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即便有人能脫離出來糞坑一樣的家庭氛圍,可比例卻也極小。
除非讀書明理之後,或者拜得名師,懂得為人道理,知行合一,才能算走出陰霾。
而姜易的發展卻突破了唐朝陽的認知。
最開始只當是聰慧,後來知曉是天才,打算親手培養,可觸不及防,這特麼還沒教呢,人自學成材了!
再一相處之後發現,這孩子是奇才。
等到傍晚時分被眾多學者開眼,唐朝陽也暗罵自己“眼瞎”:這特麼是個百年不遇的妖孽啊!
所謂“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不是說妖孽又是說那個?
這孩子的路,我這當老師的可得看好了啊!
唐朝陽心裡默默下定決心,可他卻不知道姜易已經有了一個老師,還是那種毛孔裡都是心眼的老人成精,一個人的內在絕對會看的十成十……吧!?
而且姜易不僅成了其人的關門弟子,還是傳功弟子,這分牌面可大的去了。
只要是受過姬長生教授的,有一個算一個,那個不知道他老人家手段神奇且腹有千華錦繡?
可現在人家顧不上別的,看透了生死間的大恐怖,就等著混吃養老、睡覺等死……
雖說等半年多了還活蹦亂跳的,他自個兒也莫名其妙,對自己的眼光開始懷疑了。
但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說不教人了就不教了,想學,可以,先跟老子打招呼,再去傳功弟子哪裡學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