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轉而說起天下局勢。
眼下,大夏局勢是這樣的,全國各地,除了擁兵自重的二十四路守節,還有三股比較大的流民叛軍;東海曲昆,上谷王項,汝南朱子臨。
汝南朱子臨本是土匪起家,所部聚攏了山匪流寇老幼十多萬,以【鷹】為旗,自稱天鷹軍。天下人又稱之為【鷹賊】。
上谷王項原是個文官,因罪流放,發配幽州途中,走到上谷被流民所救,他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率流民奪了上谷城,割據地方。
東海曲昆這傢伙是個另類,平生最愛做的事就是造反。普通人造反都是生活所迫,被逼無奈,他卻是主動造反。
曲昆本是個書生,家境殷實,屢試不中後,棄文從武,決定造反。
大武十年,天下大旱,流民四起,他散盡家資,踴躍加入了東海流民造反浪潮,並憑藉帶資進組的條件當上首領。
自從百年前“半甲禍亂”後,天下時不時有流民肆虐,大夏朝廷對此早已經習以為常,故而增設二十五路守節,哪裡著火滅哪裡,誰反滅誰。
但曲昆與一般的流民不同,他讀過書,深通謀略,率眾外出劫掠時,都會事先踩點,周密計劃,且從未失過手。官兵去剿滅他,他便遁入山裡躲避風頭,官兵一走,他又出來禍害地方州府。
你進我退,你退我進,在官兵射程邊緣瘋狂破壞,被世人稱為“附骨之昆”。
無論是朝廷,還是地方守節,最煩的就是這種反賊,剿不勝剿,防不勝防。
最初大武皇帝曾派青州守節,北海守節輪番上陣平叛,但只能擊敗,卻無法徹底剿滅他。
而曲昆本人更是個打不死的小強,每失敗一次,又會拉起更多更能打的流民隊伍,捲土重來。
從大武十年到大成二年,曲昆造反十年,東海流民規模愈發勢大,從最初只有數萬人規模增加到如今攜裹三十多萬老幼,麾下可戰青壯十多萬。單憑一兩個守節,已經很難剿滅他。
與其他兩處規模比較大的反軍割據一處,安守地方不同。曲昆率部在青州和徐州大肆攻伐地盤,擄掠州府,自稱東皇太一無上大將軍,前後幹掉了周圍六個太守,將青州守節與北海守節打得節節敗退。整個青州一半地方落入他掌控。
曲昆將整個青州鬧了個天翻地覆。甚至連青州也容不下他了,他揚言攻入長安朝廷,覆滅大夏,重建乾坤秩序,有詩為證:
九州亂,四海翻,天道殘乾坤轉。棄文章,執長劍,功名於我如雲煙。
路千里,登天難,重現河清海晏。金鼓震,戰馬嘶,不破長安誓不還。
張玉郎默默想著,東海曲昆,上谷王項,汝南朱子臨,換成後世的地名就是棗莊曲昆,保定王項,平頂山朱子臨。這三個地方,有山有水有平原,歷來都是農民起義的最佳所在。
進可攻略,退可自保。
看來局勢不容樂觀。
“屬下反覆覆盤了那一日戰鬥的經過,發現一些不同尋常之處,你當日幾乎沒有勝算,是什麼原因導致張參贊敢以三千普通騎兵,尾隨我七千河西七衛。”
陳忠和百思不得其解,光靠一個雲飛煙,是絕不可能擺平河西七衛的,當日若非先遭遇夜襲,折損一半人馬,軍士惶恐,無心交戰,雲飛煙很難在千軍叢中從容擒住他。
“你才發現啊。”張玉郎笑吟吟道:“也對,上次攻打河西府你沒在。”
其中難道有內情?陳忠和疑惑道:“發生了什麼事?”
張玉郎面無表情的說:“你的兵士從長安府撤退時,擄走了我姐姐與嬸嬸。你恐怕不太瞭解我,但凡動我家人者,就算打不過,我也要追上去拼命。”
“嬸嬸...姐姐,原來屬下輸在兩個女人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