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卯時,金鑾殿外。
早早等在殿外的文武百官們,三五成堆的聚在一處,如菜市場一般,有的大聲爭論,說一些暗藏機鋒的話,有的甩胳膊甩腿,做一些奇怪的事情。
“嗬...推!”
“哎,段大人,下官衣袖上這口唾沫是不是你吐的。”
“是本官吐的,你待如何?”
“無事...無事,下官就是問問。”
......
“據說陛下私訪回來時,臉色不太好。”
“自是因李通出兵河西府的緣故。”
“這難道不是好事?”
“好事?先不說李通與河西守節蕭賢關係匪淺,不可能攻打,就算真攻打,且打下河西府,會順利交給朝廷嗎?哎,這天下將亂啊。今天我等俱要謹言慎行,莫要被逮住把柄,無故丟了烏紗事小,丟了項上人頭那就虧大了。”
“哎,不必慌張,你我都只是四品文職小吏,這等國家大事,也輪不但咱們操心。”
那該輪到誰操心?
兩人目光注視著幾個二品三品大員,隨後定格在鐵臂營何統領身上,相視一笑。
操心的人在這。
據說皇上要撤了何統領的職,另派一人為鐵臂營統領。
訊息來源可靠,因為是大成皇帝放出的訊息。
金鑾殿外,何統領獨自立在一處,與周邊同僚保持著距離,涇渭分明,
他是一個剛正不阿的武將,為將十數年,無功也無過,平庸是平庸了些,卻不屑於結黨營私,官職雖不大,手裡卻握著朝廷最精銳的三萬鐵臂營。
即使皇上要撤他的職,他仍無一絲慌亂。
處在自己無法勝任的位置上,他感覺到有些煎熬,早撤職,早解脫。
大成皇帝此舉釋放出的訊號是,大夏朝廷的官員,不需要尸位素餐,碌碌無能之輩,能幹就上,不能幹就讓位。
何統領將會是第一個被撤職的,但絕不會是最後一個。
文武百官中,不少遠見之士已經意識到這一點,均心有慼慼,更加謹慎。
今天是何統領的坎,但又何嘗不是在場諸位的坎。
卯時三刻,厚重的殿門被徐徐推開,“吱呀呀”的聲音在寂靜的清晨裡,格外刺耳,令人心神一緊。
文左武右,百官依次從兩側邊門有序邁入大殿,而後望著高坐龍椅上的大成皇帝,推金山倒玉柱的拜下,高呼萬歲。
大成皇帝神色平淡的注視著百官,揮手示意道:“眾卿平身。”
何統領邁步而出,朗聲道:“臣才疏學淺,難以勝任鐵臂營統領一職,懇請陛下另選賢能,准許臣辭職歸家。”
金鑾殿上頓時一片譁然。
大家都沒想到,何統領竟然不等皇上撤他的職,而先行辭職。
這時候辭官是有說法的,與三讓一樣,需臣子三辭,皇帝兩次挽留,第三次再勉為其難同意辭職。
皇帝要是不同意臣子辭職,那就會直接否決,而不是挽留。
若是挽留,那就代表皇帝同意了辭職。
“準了,何愛卿執掌鐵臂營十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賞賜紋銀百兩,以做歸家之資。”
大成皇帝並沒有挽留,直接在第一回合就同意了何統領辭職歸家的請求。
這大大出乎百官的意料,仔細一想,又在情理之中,前番李通以退婚試探大成皇帝,也是第一回合就直接蓋棺定論。
這是個年輕皇帝,不識讓。不按套路出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