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第三幕終於走向了科幻。
派拉等人的研究成果被反饋給了基金會上層,他們不在乎dna精確度、穩定性等一系列內容,只關心到底能不能“養出”恐龍。
答案是遺憾的,諸多生物學家經過反覆對比與校驗,最終確定:雖然這個玩意兒可能的身份有很多,但唯獨不會是恐龍。
哪怕有望進化出溫血體迴圈系統的冰脊龍,大抵依舊是卵生動物,兩者是進化樹上完全不同的一支,他們拿到的基因,應該屬於真獸類動物。
“真獸類”這個詞嚴格意義上講很不嚴謹,“類”更多是一種慣稱,“界門綱目科屬種”中根本沒有它的位置。
舉個例子,一般來講,“齧齒類”指代的就是哺乳綱中的齧齒目;而“真獸類”則幾乎代表哺乳綱的所有生物。
兩者叫法相似,指代內容卻根本不同層。
另外人類作為最優秀的哺乳動物,也能被划進真獸類的範疇。
《侏羅紀公園》似乎變成了《猩球崛起》。)
專家們的解釋讓高層很滿意,不是恐龍就更好了。邁克帶領著諸多黑衣人,敦促科學家們早些復刻出生物學成果。
派拉深知,這場本就不道德的研究,徹底走向了扭曲,他甚至一度下定決心傳送手機裡的信件,想直接揭發這個科研窩點。但來自實驗室的一條條新訊息,讓菲利斯博士著了魔一般,遲遲難以按下傳送鍵。
“再看兩天,就兩天。”
求知慾,同樣是凡人的一種愚妄。
追逐真理的過程如果不道德,那麼得到的結果還有意義麼?
生物學家來不及深思。明天還有克隆學方面有關胎體的研究,他們需要儘快敲定,到底要讓什麼生物作為母體,來表達那段基因。
隨著更對基因表達的推測,『泥團』被描述成了兩種個體:要麼是一隻大耗子,要麼,就是一隻小耗子。
所以,母體選擇了暹羅貓……
不要糾結為什麼是貓,這綜合了體型,生物基因穩定性等多個環節,在反覆綜合考量下,生物學家們才做出這種決定。
具體操作流程相當複雜,是將喵咪本身後代的基因組,轉性表達成類似樣本的生物人工干預,導致畸變),而非強行用那坨泥團,使母貓孕產。
後者這種事根本不存在,學過初中生物的人都知道:種群間存在隔離。後者根本沒有操作空間。
定向異化基因的技術很不完善,但大家還是成功造出了第一個怪物,很可惜這是一崽死胎。貓咪也因不合天性的育成行為,變得急躁、瘋狂,最終母貓被眾人實施安樂死,結束了這場悲劇。
那天所有女學者都匆匆回了旅館,她們實在不忍心細想這些天自己的所作所為。
我們總慣於認為“瘋狂科學家”是危險的,他們讓一切科技都變得極端,好像稍不留神就會毀滅一切一般。但博士們其實都是普通人,脅迫他們摒棄良知的基金會才是罪魁禍首!
死胎成了新的研究參照,生命是這個世界上最神奇的東西。它在某一段時間中真的“來到”了這個世界,之前某些科學家難以誘導表達的基因,在這個個體身上,達到了詭異的穩定與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