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天色晚了,你還回來睡麼?”
阿成笑了笑,說道:“我不回來睡,那睡哪裡!”
卻說清軍西、北兩路大軍,一路勢如破竹,攻破伊犁城,戈登山大破達瓦齊,俘獲達瓦齊幽禁在京城後,衛拉特大局甫定。
乾隆帝甚是得意洋洋,困擾大清多年的禍患,祖父,父親終身未竟之事業,終於在自己手中得以了結。他自覺自己文治武功,皆冠絕天下,百年之後,媲美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也是可期。眼下需要妥善處置衛拉特戰後事宜,順利消化蛇食鯨吞的衛拉特。
班第上給乾隆的奏疏當中,這樣描述此次遠徵“大者數千戶,小者數百戶,無不攜酒牽羊以降,兵行數千裡,無一敢抗者。”乾隆讀後大喜,於是按照自己既定的方案執行。
事實上,班第給乾隆的奏疏,對事實有嚴重的誤判。他覺得衛拉特人是憚於大清的天威,所以投降。事實上,很多衛拉特人不是向著清國的龍旗投降的,而是向著阿穆爾的輝特部戰馬旗幟歸降的。他們自覺並不是清國征服了他們,而是他們自己願意換一個大汗,所以歸降阿穆爾。這個認知誤差,也為後來事態的演變埋下了禍根。
平定衛拉特後,乾隆把原先的衛拉特五部改為衛拉特四部,土爾扈特部因為人口少,領地小,被取消封號,原汗王呼格吉勒,降級為諾顏,依舊署理其部眾。另外,杜爾伯特汗王依舊由車淩哲布汗擔當;和碩特部汗王,因為原汗王瑪賚哈什戰死且無嗣,故而由其堂弟班珠爾接任;輝特部汗王仍由阿穆爾擔綱;眾人焦點關注的準噶爾部汗王,則由綽羅斯家族的哈斯巴紮爾接任。
準噶爾部的汗王人選,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本來大家認為大敦多布的兒子達什達瓦,或者小敦多布的兒子慶格爾泰更有機會的。他們二人同為綽羅斯家族成員,出身高貴,且與清軍關系不錯。不像哈斯巴紮爾,曾與清軍血戰,引得很多清軍將領不滿,甚至想殺之而後快。
但乾隆並不這麼認為。哈斯巴紮爾固然可恨,但乾隆帝分封四汗的宗旨卻是“分駐遊牧,眾建以分其勢”,說白了就是要避免衛拉特出現一家獨大的局面。如今阿穆爾隱然有坐大的趨勢,讓一個和阿穆爾向來不睦的人做準噶爾部的汗王,局勢對於乾隆來說將更容易掌控。
除了分封四汗外,乾隆還責成軍機出臺了在衛拉特實行的戰後七條方針政策。
第一,收歸唐努烏梁海地區。以前唐努烏梁海地區,由衛拉特與喀爾喀共屬管理,現在明確了其歸屬,即屬大清;
第二,劃定了喀爾喀蒙古與衛拉特的領地界限,避免雙方牧民再次因為草場邊界問題起沖突。大家以後都是大清屬民,不能再妄動幹戈;
第三,在衛拉特實行劄薩剋制度。簡單來說,就是分化各部領主力量,權力都屬中央。另外,在此制度下,各部貴族之間的聯姻,需要中央批準才行,想透過聯姻實現部落聯盟的時代,一去不複返了;
第四,重新規劃了衛拉特的軍隊。久經戰亂的衛拉特,如今千瘡百孔,各部軍力都是大為削弱,乾隆趁此消減各部軍力配屬。各部所領的軍隊兵力上限是6千,且不可以駐紮在屬地,大部分需調往邊境,提防虎視眈眈的沙俄和居心叵測的中玉茲;
第五,設立伊犁大臣一職,全權管理衛拉特事宜。首任伊犁大臣,由班第擔任,鄂容安,薩喇爾為參贊大臣;
第六,葉爾羌地區仍舊由原來的眾多伯克及大小和卓管理,向上對伊犁將軍彙報。並革除了原由衛拉特在葉爾羌地區徵收的苛捐雜稅。葉爾羌地區現在也同為大清屬地,無需再繳納眾多賦稅,以應戰爭只需;
第七,在烏魯木齊實行屯田制度,並改烏魯木齊為迪化。
平定衛拉特後,清軍大部分撤回,只留了3千兵駐守伊犁。另外留了8千兵屯田於迪化,原烏蘇雅裡臺將軍永常改任為迪化將軍,署理這8千軍隊。
清國出臺的衛拉特七條方針,總的來說兼顧了衛拉特穩定與公平的因素,同時考慮了民生的問題。但對一個人來說,卻極其的不公平。
阿穆爾對於清國的安排,極為不滿。他本就是輝特部汗王,如今兜兜轉轉還是輝特部汗王,甚至原先地位不如自己的哈斯巴紮爾都爬到自己頭上,成了準噶爾部汗王。如此這般,那他這些年苦苦掙紮,兢兢業業圖個啥!倒不如當初做他的太平安樂汗王了事,也省的如今操那麼多心,還要擔負罵名。
阿穆爾向伊犁大臣班第反映了自己的意見,班第向乾隆轉述了阿穆爾的想法,大意是“若以哈斯巴紮爾為準噶爾汗王,恐眾心不服!”,阿穆爾不說自己瞧不起哈斯巴紮爾,而是說“眾心不服”,何為“眾”,他也未做解釋。
阿穆爾進一步闡釋說“衛拉特風俗素強悍,喜生事端,崇尚強者為王。心所不服者,雖武力挾制,得以片刻安寧,不久必生亂事。”在這裡,他有威脅的意思了。
進一步的,阿穆爾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不若於事定後,齊集各諾顏等,廣為諮訪。現今策零汗無後嗣,於伊親戚中,不論何姓,擇眾心誠服能禦中玉茲、沙俄者,共同保舉,奏請皇上施恩俾領其眾,則輿情既協,亦可永保太平。”阿穆爾這話意思就很明顯了,讓大家在一起推選一個能徵慣戰的作為準噶爾汗,且不必拘泥於綽羅斯家族的,只要和策零汗沾親帶故的皆可。這樣眾心服,也可以抵禦外敵。
看到這裡,乾隆心裡跟明鏡似的:阿穆爾是策零汗的外甥,他不就是自己想當準噶爾部的汗王麼。不過,選一個非綽羅斯家族的做汗王,只怕眾心更不服吧!
另外,對於在衛拉特實行的劄薩剋制度,阿穆爾也提出了意見。他說“我衛拉特與喀爾喀不同,若無總統之人,恐人心不一,外不能禦強敵,內不能定人心。”
看完摺子,乾隆算是明白了,阿穆爾是欲求不滿。他不只是想做準噶爾部汗王,還想做衛拉特琿臺吉。這怎麼可能!衛拉特與大清交戰近百年,從康熙朝歷經雍正朝再到乾隆朝,終於得以解決,若是再放權給阿穆爾,讓其坐大,必然尾大不掉。
養虎為患的事情乾隆絕不會做。
乾隆給班第下了一道密旨,交由軍機廷寄到伊犁。密旨中,乾隆指示班第,說分封四汗之事,已經無可更改,再者政令朝令夕改也不是福事。阿穆爾的心思已經昭然若揭,就是想當準噶爾汗王暨衛拉特琿臺吉。他指示班第,讓他先拖著,不給阿穆爾明確答複,就說皇上沒有回複,諒他阿穆爾也不敢催促乾隆給個迴音。
乾隆還告訴班第,說阿穆爾既然起了這個心思,就不能讓他久居衛拉特,但如果貿然讓阿穆爾來京城,又擔心他起疑心,倉促之下起什麼變故,那就遺患無窮了。現在衛拉特大局甫定,正需要阿穆爾這樣威信久著之人協助鎮守。待大局無礙,再想辦法讓阿穆爾進京面聖,讓其養老在京城,至於其再想回衛拉特,那是不可能的事。
密旨中,乾隆特別強調,說衛拉特天高地遠,奏摺一來一回都得二十餘天,很多事情的處置計劃趕不及變化之快,讓班第相機行事,靈活掌握。
衛拉特戰事結束,先不論背地裡是怎樣勾心鬥角,明面上,乾隆明發一道諭旨,論功行賞諸位有功之臣。
首先排在第一個的,就是乾隆的小舅子,傅恆。
阿穆爾來降之時,滿朝文武畏戰怕鬥,躊躇不定,只有傅恆挺身而出,表示與願意與衛拉特決一死戰。而事實證明,傅恆判斷極其精準。於是乾隆特加封傅恆為一等忠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