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知道,通政使可是正三品的高官啊,且為通政司的一把手,掌受理內外章疏、敷奏封駁之事,是不折不扣的近臣,非得皇帝信重不可擔任。
朱由檢看著馮銓感激涕零的樣子,頗為滿意馮銓的這番表現,便接著說道:“朕之所以著你接任通政使之職,皆因通政司掌出納帝命,通達下情,勘合關防公文,奏報四方臣民實封建言、陳情申訴及軍情、災異等事,是朝廷向四方臣民宣告政策的喉舌。
然則當今天下,通政司的喉舌作用早已名存實亡,國朝輿論實際上完全掌於東林黨人之手,東林黨人曰朕為明君,朕便是明君東林黨人曰朕為昏君,朕便為昏君。
於朝廷大政上,即使朝廷有善政欲廣佈於四方臣民,但只要不符合東林黨人利益,此善政便被群起攻訐,淪為廢紙一張,甚至連朕之旨意都出不了紫禁城。”
馮銓又一次萬萬沒想到,皇帝和他才第一次見面,便和自己推心置腹,把他深惡東林黨的真實意圖透『露』給自己。
馮銓對此非但沒有交淺言深之驚惶,反而大喜過望,因為天啟朝魏忠賢鎮壓東林黨人的行動中,馮銓可是衝鋒陷陣的急先鋒,他和東林黨人之間,早已不共戴天,完全沒有和好的可能。
而今皇帝卻向他透『露』,皇帝同樣苦東林黨久矣,這說明他和皇帝之間,是處於同一陣線的戰友啊!
馮銓心中樂開了花,面上卻大作義憤填膺之『色』,怒不可遏道:“東林黨欺君太甚,人人皆可殺之!請陛下放心,微臣一定竭盡全力,為陛下除此逆黨!”
不料朱由檢卻搖搖頭道:“大明如今風雨飄搖,再也經不起如天啟朝一般的腥風血雨了。
大勢如此,朕也無法逆轉,不可能如皇兄一般大興詔獄,殺東林黨一個人頭滾滾。
不過武鬥不行,咱們還能來文鬥,東林黨之所以在士林百姓中名聲卓著,皆因他們掌握了喉舌,輿論一邊倒地倒向東林黨,連朕都不得不向他們妥協,以求個明君名聲。
但朕認為,輿論陣地,非東林黨所獨有也,朝廷沒有去佔領,這才落在東林黨手裡。
倘若朝廷佔領了輿論陣地,那麼東林黨人的最大優勢反而成為劣勢,朝廷大義在手,東林黨也就不足為患了。”
聽到皇帝一番話,馮銓不由刮目相看,心中暗自凜然:皇帝雖然年紀輕輕,卻是個少有的明白人,不可欺也!
馮銓心悅誠服道:“陛下英明,深謀遠慮果然非微臣所能及也。”
朱由檢道:“佔領輿論陣地,首先是要掌握喉舌,是以朕委任馮卿為通政使,便是要利用通政司現有資源為朕辦一份類似朝廷邸報的刊物,每十日發行一次。
報上記載朕之言行,向四方臣民傳揚忠君愛國的道理,宣講朝廷的政策,政策落實後對民眾的種種好處,都要一一述清。”
馮銓何等精明,一聽就明白了,皇帝這是要跟東林黨搶奪朝廷政策的解釋權,讓東林黨無法再如以前一般,對朝廷大政肆意攻訐,當即點頭道:“微臣明白了,敢問陛下,此報何名?”
朱由檢道:“既然此報十日一發,便命名為大明旬報吧,如朝廷邸報一般,發往各地,刊行天下。”
喜歡回到大明當崇禎請大家收藏:()回到大明當崇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