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明朝內閣雖名為皇帝顧問,實則已經成為明朝『政府』中樞機構,地位儼然為真正的宰相,威權牢牢壓制六部九卿。
閣部輔臣的地位非常崇高,按照明朝官制,原本內閣輔臣的品級僅為正五品,但文官們從科舉千軍萬馬中殺出來,智商何其高也,這點小問題怎麼難得住他們?
內閣輔臣品級低,他們就從虛銜入手,在內閣大學士身後加上太子太師、太子太傅之類的虛銜,這些虛銜多為從一品,而六部尚書的品級為正二品,如此,內閣輔臣就恰好壓過六部尚書一頭,成為大明除皇帝之外權勢最為隆重之人。
直白點說,把內閣擱在現代,那就相當於公務員進入,掌管全國軍政大事,高居數千萬公務員金字塔的頂端。
平常時候,內閣輔臣一般多為四到五人,如今皇帝好不容易大派利是,居然將內閣輔臣擴大為七人,並引為常例,這對於文官們來說,無疑是千載難逢的入閣機會啊!
下一次一次『性』增補三個內閣輔臣名額,天知道要等到猴年馬月了,所以有機會競爭入閣名額的大臣們全都卯足了勁,在朱由檢身邊不停晃『蕩』,給領導彙報下工作什麼的。
明朝入閣的條件非常嚴苛,有資格入閣的大臣首先必須是翰林院庶吉士,先做一段時間皇帝近臣,負責起草詔書,給皇帝講解經義什麼的。
然後在翰林院的冷板凳坐上n年,好不容易終於熬出頭了,就可以一步登天到中央或南京擔任六部尚書或侍郎,如此方有資格競爭內閣輔臣的位子。
如果沒有在翰林院坐過冷板凳,基本不會被文官們接受,廷推閣臣時也不會拿到多少推薦票,自然就無法進入內閣了。
可以說明朝的內閣選相制度和秦漢隋唐“宰相必起於州郡”的選相制度截然相反,這無疑造成了明朝的內閣輔臣往往不通實務,嘴炮強於實幹的不良風氣。
然而就明朝這種不合理的選相制度居然也能誕生出張居正這樣的“千古名相”,那還真是異數啊,分明是老天爺不想大明那麼早滅亡,派遣張居正下凡給大明續命來的。
閒話不提,一天時間很快就過去,朱由檢親臨文華殿,在文華殿中依次面試了九位入圍內閣候補名單的大臣。
按照官場排名,吏部尚書掌管天下官員升遷,自然是排名排第一,所以首先覲見天子的便是吏部天官周應秋。
周應秋還是第一次以“面試”的方式接受皇帝的考校,朱由檢又不是天啟皇帝,對閹黨沒那麼包容,是以周應秋表現的非常緊張,連說話都不利索。
朱由檢隨便問了幾個後世比較簡單的人力資源題,結果周應秋瞠目結舌啞口無言,『逼』急了就直接跪倒在地連呼“死罪”。
這樣的表現自然惹得朱由檢勃然大怒,要知道吏部天官是六部之中最為權重的官員,其重要『性』甚至不比內閣普通的輔臣差,可週應秋的面試表現卻比普通人好不了多少。
歷史上有關周應秋的評價是“賣官分賄,盡逐清流”,朱由檢一開始認為史料是東林黨編撰的,周應秋作為閹黨中的“十狗”,被貶低是理所當然之事。
可透過今天周應秋的表現,“賣官分賄,盡逐清流”朱由檢還不能確定,但他最為厭惡的標籤“無能”,那肯定是鐵鐵的貼在周應秋腦門上了。
朱由檢知道明朝官員的德『性』,連“千古名相”張居正都難免收受下屬好處,無官不貪是大明極為普遍的現象。
所以朱由檢對官員的要求便是你可以貪,只要不貪的太多太大引起公憤,完全沒問題,但絕不可無能,無能就是不能做事,不能做事那朕還白養你這個官員做甚?!
看來周應秋身為吏部天官,在閹黨之中卻只能名列“十狗”,連“五虎”、“五彪”之類都沒撈著,這不是沒有原因的,周應秋應是官場之中濫竽充數的“水貨”,在朱由檢別開生面的“面試”前,終於『露』出了原形。
打發了周應秋出去,朱由檢心中已是給周應秋的官場之路判了死刑,如果他還有什麼貪汙腐敗勾當的話,朱由檢不介意給他來個抄家,畢竟前段時間朱由檢花錢花的有點狠,得及時進補才是。
只是吏部尚書的位子太重要了,朱由檢夾帶裡並沒有人才夠資格頂上吏部尚書的位置,只能繼續讓周應秋繼續濫竽充數一段時間,一旦有了合適的人選,立馬就讓周應秋滾蛋!
周應秋結束面試,接下來禮部尚書來宗道、戶部尚書郭允厚、刑部尚書蘇茂相,工部尚書薛鳳翔,南京吏部尚書王在晉,以及錢謙益、徐光啟、孫承宗相繼接受了朱由檢的考校。
在這些人中,錢謙益果然沒有辜負朱由檢的“厚望”,面對朱由檢的考校,錢謙益表現得唯唯諾諾,也就是在待人接物方面有一套,表現得比周應秋稍好一些吧。
如此表現,在朱由檢心中,錢謙益大明“錦鯉楊超越”的標籤看來是一時之間撕不下來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至於四名閣臣聯手推薦的郭允厚果然大有才幹,表現非常出『色』,朱由檢再三思索,還是圈了郭允厚入閣,擔任他的“財相”。
但郭允厚並非是面試中表現最為傑出者,讓朱由檢刮目相看的是南京吏部尚書王在晉的表現。
王在晉在兵部任職多年,是以面試中朱由檢考校的是王在晉的軍略,在面試中當朱由檢問到王在晉對遼事的看法時,王在晉沒有大談孫承宗的堡壘戰術,反而建議遼西軍退守山海關,豎壁清野,派遣小股部隊襲擾後金,跟後金打游擊戰,以大明龐大國力拖垮後金云云。
這讓朱由檢大感震驚受金庸和當年明月影響,朱尤簡一直以為王在晉就是一無能廢物,王在晉的遼事軍略簡直就跟紅朝太祖抗戰中的“持久戰”、“游擊戰”一『毛』一樣啊!
王在晉的突出表現倒是讓朱由檢犯難了,原本他是想讓孫承宗擔任兵部尚書併入閣的,但王在晉于軍略方面比孫承宗還要更勝一籌,王在晉怎麼看才是擔任兵部尚書的最合適人選啊!
思來想去,朱由檢靈光乍現,突然冒出一個念頭來:何不將滿清的軍機處山寨到大明來!
如此,孫承宗入閣擔任軍機大臣,王在晉擔任兵部尚書,可不就能解決他的難題了嘛!
想到這裡,朱由檢再無猶豫,在增補內閣輔臣的質疑上寫下了三個名字:孫承宗、郭允厚、錢謙益。
喜歡回到大明當崇禎請大家收藏:()回到大明當崇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