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會怎麼處置我呢?是砍頭,是監禁,還是流放?”徐光啟心中惴惴不安的想道。
他深深地知道,如果要對大明現狀做出改變的話,那肯定會觸動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而對面坐著的崇禎皇帝,以及以崇禎皇帝為首的朱明皇室,便是這個時代裡最大的既得利益者。
作為這個時代最大的既得利益者,豈會背叛自己的階級,成為自己階級的掘墓人?
朱由檢被徐光啟的大實話深深觸動了,大明之患在於土地兼併,但凡有點智商的官僚士紳都能看出來。
但是官僚士紳們作為既得利益階層,他們不可能充當官僚士紳階層的掘墓人,如果有,那就是光耀萬世的聖人了。
這種聖人大明有沒有?
還真有,那就是萬曆朝憑藉一己之力推動改革的內閣首輔張居正,可張居正的下場又是什麼?
是人走茶涼,張居正才剛剛去世,家族就給萬曆皇帝給抄了,長子甚至被生生『逼』死,次子被流放。
細數歷史上的改革者,可以說沒有一個能有好下場的,作法自斃,就是改革者最後結局的真實寫照。
朱由檢認為,欲挽救大明,不再重蹈崇禎皇帝自掛東南枝的覆轍,務必要發起一次比歷史上任何變法革新都要徹底的改革。
然而改革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緻,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讓。
而是一次你死我活的戰鬥,在這場利益階級你死我活的戰鬥中,需要有無數志同道合的人站出來,去奉獻,去戰鬥,甚至必要時候還要毫不猶豫地去犧牲。
簡而言之,朱由檢需要足夠多的殉道者,點燃自己,照亮別人。
如今,徐光啟已經成為了第一個殉道者,他還需要更多。
朱由檢開誠佈公的道:“老師此言深得朕心,須知天下從來不是一家一姓之天下,而是天下人之天下。
那些漠視老百姓利益,甚至不讓老百姓活下去的食肉者,歷史已經教他們做人,強如強漢盛唐又何如,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徐光啟聞言大震,不敢相信這樣大逆不道的話竟從皇帝只之口說出,不過就是如此,方顯皇帝欲救大明,發起改革的決心。
深吸了幾口氣,徐光啟強行緩和了胸中的波濤洶湧,一字一句的道:“陛下之心,臣已知曉。無論要臣做什麼,陛下開口便是,臣不惜萬死,願尾附陛下羽翼!”
“好極了!”朱由檢撫掌笑道:“但凡改革,都必須得人。我大明雖有科舉制度選拔人才,但所得人才,俱為士紳階層,反成了改革最大的阻力,朕所不取也。
因此,朕之改革,便從選拔人才入手,朕需要一批志同道合者為改革衝鋒陷陣,搖旗吶喊。朕已下旨改國子監為燕京大學,而老師,便是朕欽定的燕京大學第一任校長。
老師所要做的,便是從數千國子監舊生中去蕪存菁,選拔一批和改革志同道合者,教以符合新形勢下的實用之學,如數學、天文、地理、格物等課程,令得他們與腐儒區分開來。
而朕,亦會在朝堂之上力主新政,開海貿、建工坊,興商業,並改革科舉考試,讓更多實用之學進入科考範圍,以選拔適合新政的實用『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