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果將吳景換成任何一位外國人,那這部戲你就會非常熟悉了。
沒錯,正是此前二十年內,國外主旋律電影的套路化模式。
說白了,就是大頭兵警察偵探間諜拯救全世界的型別。
無非就是吳景這一次只是制止一夥國際僱傭兵而已。
規模場面的確相對於國外是不足的。
但是這部電影雖然有著各種不足,但卻也是新時代現代戰爭戲的一種嘗試。
我們當然喜歡國人獨有的團隊作戰,但我們更喜歡的,是這部戲能夠講了一個好的故事。
在王秋來看來,《特種兵之戰狼》的故事雖然略顯稚嫩,但總體感官還是不錯的。
最少要比絕大多數所謂講述現代戰爭題材的作品好。
觀眾看戲,首選代入感。
如果一個觀眾都無法帶入,那麼這部作品就是失敗的。
我們不是不能緬懷先烈,也不是不知道先烈一代人吃了三代人的苦,幹了五代人的事,可問題就在於,國內的太平日子過得太久了。
久到新時代的年輕人們,早就已經忘記了切膚之痛的痛苦!
為什麼同樣都是主旋律電影,可國外的大片就能夠比國內的作品賣座?
真的是因為他們拍得比咱們好?
未必見得。
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出在導演身上。
國內導演大多數都是藝術類院校出身。
先天上,這些人就或多或少帶著文青病。
你指望這群人能夠拍出正能量的主旋律題材電影,實在是想太多了。
這些年,也就只有一位馮大炮而已。
雖說王秋來並不喜歡馮大炮這個人,但是不得不說,只是憑藉著一部《集結號》,馮大炮這個人就無法讓人恨起來。
這部電影未必有多麼優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海十分不合理。
但是……
這部電影卻終於摒棄了以往主旋律電影的腔調。
更多的是聚集在單獨某個人物身上從而展示出那個年代的風貌。
這是很難得。
此前也不是沒有導演想要進行還原,但是那些作品都或多或少新增了一些不必要的說教意義。
電影就是電影,它只是觀眾們茶餘飯後觀看輕鬆解悶的方式。
或者大笑,或者大悲。
但唯獨不能去教育他人。